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周少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9月生,2010年12月去世,浙江省慈溪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之子。除传承其父的麒派艺术外,又从王少芳、刘君林习武戏,从产保福、陈秀华和刘叔诒习文戏,从方传芸习昆曲。1960年正式进入上海京剧院,主演传统戏。曾在现代戏《芦荡火种》里扮演刁德一,在《南方战歌》中扮演美国军官,成功地塑造了京剧舞台上的反面角色形象。1979年主演周信芳名剧《海瑞上疏》获得巨大成功。1980年后在美国教...
查看更多
朱世慧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1月生,安徽省泾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岁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初学老生,后攻丑角。曾受教于张哨庄、陈鹤峰、李四广、艾世菊等名家,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盛武为师。戏路宽广,能演擅唱,主工丑行又不囿于丑行,表演既有丑行的神韵,又有生行的气质,所扮演的角色均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被誉为当今中国京剧名丑。主演的《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等代表性剧目誉满艺...
查看更多
谷化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7月生,安徽省休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进入安徽省徽剧团,师从著名徽剧老艺人程发全、程友芳、林天赐、史双奎、方永林、程松顺,得到六位老艺人的真传。嗓音好,功架美,神韵足,徽味浓。多次进京演出并获得好评。曾获京剧艺术大师李洪春、侯喜瑞、梅兰芳的亲身授教。工铜锤、架子花脸,兼工生、丑等角色,在多年艺术生涯中曾塑造过许多粗犷、豪放的舞台形象。表演气宇轩昂,神采夺人,唱腔雅致流畅,刚柔并济,戏路颇广。代...
查看更多
胡和颜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7年1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考入武汉市戏校汉剧科,攻青衣,毕业后进入武汉汉剧团。1980年拜陈伯华为师,成为“陈派”汉剧艺术第一代传承人。继承了“陈派”唱腔的华丽委婉,讲究宽中藏秀、柔中含刚的声腔运用,形成空灵清超、俊雅飘逸的演唱风格。主演的《状元媒》《宇宙锋》《秦香莲》等“陈派”名剧深受好评,主演的《红色娘子军》《江姐》等现代汉剧有创新发展,主演的新编历史剧《闯王旗...
查看更多
程彩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12月生,湖北省孝感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师承汉剧名角刘顺娥、万盏灯,攻青衣,兼习花旦。1970年进入湖北省汉剧团工作,后拜陈伯华为师。表演端庄大气,文武兼备;唱功圆润娴熟,善用“子腔”。在汉剧“刘派”传统唱腔基础上探索创新,丰富了“四旦”行当的声腔旋律。代表性剧目有《黛诺》《贵妃醉酒》《宇宙锋》《花田八错》《弹吉他的姑娘》等。其中...
查看更多
邓玉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6年8月生,广东省梅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进入龙岩汉剧团,师从王玉兰、李凤群、黄赛玉等汉剧艺人,工青衣,兼演小生、刀马旦。其唱腔优美、圆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被誉为“金嗓子”;刻画人物性格细腻、传神,被誉为“汉剧皇后”。代表作有《陈客嫲》《百里奚认妻》《春娘曲》《西厢记》《秦香莲》等。曾获福建省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演员奖、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唱腔会演一等奖、福...
查看更多
刘厚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8月生,2009年5月去世,湖北省荆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荆河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沙市荆河戏围鼓班世家,自小受家庭熏陶,尤喜司鼓。20世纪40年代又先后随沙市上街名鼓师李友本、下街名鼓师杨文宣习艺,造诣颇深。除司鼓外,还能扮演丑行、净行、生行等各种角色。通过数十年的艺术实践,对荆河戏的艺术特色、传统剧目十分了解,通晓荆河戏鼓点和锣鼓经,其司鼓发头准确、鼓点清晰、节奏稳当,能准确掌控演出节奏。登台演出满弓满调,唱腔雄浑苍...
查看更多
孟凡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2年1月生,河北省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乱弹(威县乱弹)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加入威县乱弹剧团,拜乱弹名家孟宪东为师,先后学习排演了《临潼山》《满江红》《杨金花夺印》《王怀女》《宝莲灯》《红灯照》等剧目,扮演了杨广、狄青、孟良、霹雳大仙、裕禄等重要角色。专攻花脸行当,基本功扎实。声腔与表演具有浑朴粗犷的特点,高亢激越,拖腔流畅,运用自如。表演细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保存有威县乱弹剧本、剧照、曲谱和威县乱弹剧团各个时期的演...
查看更多
安录昌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11月生,2018年11月去世,河北省获鹿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家庄丝弦代表性传承人。13岁时加入隆顺和剧社,师从“丝弦四红”之一的“赵州红”何凤祥,主攻须生、老生。1957年随团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1958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舞台表演潇洒诙谐、乡土味浓,独创了双背靴技巧,并对翅子功技巧进行了革新。唱腔高亢有力又不失委婉细腻,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运用真声吐字、假声拖腔的技巧。代表剧目有《花烛恨》《寇准背靴》《十五贯...
查看更多
范增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6年3月生,山西省灵丘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灵丘罗罗腔代表性传承人。14岁考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师承安富国、张有国,主攻须生。在继承师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演唱行腔细腻,尤其在句尾高八度“背宫音”假声耍腔的运用上圆润自如、婉转流畅,而且善于利用各种板式唱腔和演唱技巧来刻画人物内心,塑造各种舞台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胭脂》《桃李梅》《回龙传》《杨八姐游春》《小二黑结婚》《嫁不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