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滑稽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滑稽戏是表现生活在吴地人民的行为及其幽默方式的地方戏剧种。苏州市滑稽剧团始建于1950年,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积淀下数百部滑稽戏大戏与小品。20世纪50年代,《苏州两公差》、《钱笃笤求雨》、《小山东到上海》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誉满艺坛。60至80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层楼上》三上银幕。进入新时期,《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笑着和明天握手》、《顾家姆妈》等...
查看更多
张家界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是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舞台表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男女不分腔,有导板、滚板、散板、叫喊、哀子等板式变化。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地方阳戏的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
查看更多
平讲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讲戏是流布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福州市所辖的闽东语系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系闽剧前身之一。 位于闽浙交界的福建省福安市曾流行“地下棚”杂戏,宋元时期南戏传入,与“地下棚”杂戏融合形成了本土戏曲。明代《福安县志》《寿宁待志》均有该地区戏曲繁盛的记载。清代后,“江湖班”流入,福安艺人吸收其精华,逐步完善了平讲戏。清光绪年间,福安林聚利集闽东八县著名平讲戏艺人组建专业名班“新长兴”。清末,福安有“新玉春班”“留洋班”等30多个班社。1960年成立...
查看更多
东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河戏,因发源于江西省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而得名,又称“东河大班”,现有多个民间业余东河戏剧团和东河戏传承基地参与传承,赣州市赣县区文化馆收藏有手抄本剧本等相关实物资料。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赣南中心,南来北往的商旅麕集。约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至清初产生了以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顺治十一年,由赣县商贾带回的苏州艺人组建了家族昆腔班凝秀班。此后,宜黄腔、秦腔、梆子乱弹腔、西皮调相...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评话俗称“大书”,弹词俗称“小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盛于苏州地区。19世纪中叶,苏州评弹传入上海。随着上海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说书市场不断扩大,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轰动当时、影响后世的著名演员和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评弹活动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上海。   苏州评弹在上海仍以苏州话演出,音乐优美,唱腔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曲艺杂技总团      自清咸丰(1851—1861)后期至今的一百五十年间,浙江一直是苏州评弹的主要活动基地之一。20世纪60年代前期,浙江城镇的苏州评弹书场有一百多家,农村茶馆书场更是多得难以统计。一百五十年来,浙江涌现了不少苏州评话、弹词名家,为苏州评弹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自1959年起,浙江先后成立了浙江曲艺团、杭州市曲艺团及嘉兴、湖州、嘉善、海宁、桐乡、海盐、德清、安吉10个苏州评弹专业团体。至1984年9月,全省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鸡泽县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来流传到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乃至南方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在河北省南部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邯郸的鸡泽县、邢台的威县等地。演出时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威县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来流传到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乃至南方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在河北省南部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邯郸的鸡泽县、邢台的威县等地。演出时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为...
查看更多
西河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河间市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的著名艺人马瑞河(马三疯子),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
查看更多
西河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      西河大鼓另有“大鼓书”、“西河调”、“梅花调”、“弦子鼓”、“河间大鼓”等名称,它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主要流传于河北及周边地区。清代乾隆年间,保定刘传经、赵传壁、王路三人首创木板大鼓、弦子书搭档演出。传到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逐渐形成西河大鼓。马三峰首传弟子朱化麟创出朱派艺术,为西河大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河大鼓表演时由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