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在吉林省主要流布于梨树县,遍及22个乡镇,尤其在梨树镇、郭家店、刘家馆、喇嘛甸、榆树台、孟家岭、十家堡等地流传较为广泛。 梨树二人转的道具为扇子、手绢、大板、手玉子等,表演的剧目有上千部,特别是由乾隆年间梨树著名二人转艺人双菊花自编自演的二人转《小两口回门》传唱至今。二人转有广狭二义,广义包含单出头、拉场戏、坐唱、群唱等;狭义二人转民间称“双玩艺”“双条”。二人转演员...
查看更多
答嘴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意为“蒙语说书”,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在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的东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雅步干乌力格尔是乌力格尔的一个分支,长期流传于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民众之间。   雅步干乌力格尔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讲述为主的散文体,二是以唱为主的韵文体,三是说唱结合体。其内容包罗很广,民间口头流传的短小故事、古老的传说故事“陶力”(民间史诗...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其内容多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曲调多不固定,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流传在逊克的多用【库亚若调】,流传在呼玛的多用【库尧勒调】,流传在黑河的多用【因交调】,属于“类型曲调”。还有根据节目不同而使用不同曲调...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兴义市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
查看更多
相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广播艺术团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
查看更多
相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
查看更多
相声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京音大鼓”、“小口大鼓”等名称。清末民初,鼓书艺人胡金堂(艺名“胡十”)、霍明亮、宋玉昆(艺名“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增加四胡和琵琶,与原有的三弦共同担任伴奏,同时将演唱所用的河间方言改为北京语音,又吸收京剧的发音吐字技巧与部分唱腔,大量采用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曲本,由此形成韵味独特的京韵...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