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鞍山非遗为例
2017.08.21
论坛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
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当然也是国家以及地方的一项工作。当下,制约这一工作的矛盾是:一方面,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以便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感性文化历史;另一方面,这些遗产中的相当一部分与现代生活日益疏远、隔绝,尤其是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因而难以为继,有失传的危险。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以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它是该地区汉、满、朝鲜等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的活化石。截至目前,鞍山市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让更多人受益
2017.08.21
专题报道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文化古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云南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融的良好民族文化生态。(摄影:童怀摄)制表:鲁元珍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摄影:陶明)【文创视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创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点到面,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
传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地实施保护,也保护其得以孕育、滋养的环境,见树木见森林。近日...
查看更多
从祭祀到农耕 她用一把剪刀记录傣族生活
2017.08.21
人物
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几乎每个村寨的傣族村民都会剪纸,从祭祀用的旗幡、供品到孔雀、大象、农耕生活,一把剪刀,一辈辈
传承
,傣族人民的日子就这样被记录下来。2006年,傣族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后,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人的剪纸手艺从村寨走向了世界级舞台。 起源于宗教祭祀的剪纸艺术 剪纸,无论是在云南还是中国其他地区,就如同缝衣服钉扣子一般,几乎人人都会,只是剪出来...
查看更多
晒大佛跳藏戏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到了
2017.08.21
专题报道
图1 藏族雪顿节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 “宴” 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约为一周(5—7天)。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雪顿节的由来雪顿节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原始宗教节日活动,民间相传,由于夏季天气变暖,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
查看更多
专访广东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
2017.08.18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蓝海红,女,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化工作,2005年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舞台亮了 地方戏怎么唱
2017.08.18
专题报道
有将近800年历史的福建莆仙戏,最近迎来了一件大事———时隔半个多世纪,濒危传统大戏《目连救母》重现舞台,连演三晚,100多个角色将莆仙戏独有的“傀儡介”等技艺充分展示。这不仅在福建当地的戏迷圈引发热烈反响,就连京沪等地的年轻人也专程飞往莆田一睹为快。 《目连救母》被称为“莆仙戏之母”,对剧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该戏的重新亮相,则得益于近年来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不断好转。事实上,政策扶持与市场回暖,让不少地方戏重新焕发了创作和演出的活力———评剧 《红高粱...
查看更多
安徽启动国家级非遗
传承
人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作
2017.08.17
其他新闻
日前,安徽省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
人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作,由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组建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组和专家组,制定了工作方案,记录拍摄工作已全部展开。
传承
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是非遗活态
传承
的关键。2015年,安徽省选定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
人作为首批抢救性记录对象,于2016年集中开展了拍摄记录工作,形成了文献片、综述片、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丰富扎实的工作卷宗,并将工作卷宗统一报送至文化部审查。2016年,安徽省又按文化...
查看更多
广绣:艰难的复兴之路
2017.08.17
专题报道
多名绣工赶制巨幅绣画《夏日海风》广绣中的实用绣 广绣,指以广东广州为中心、广府地区的刺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被作为粤绣的一种,归类于民间美术类遗产。从名扬海外的盛销产品,到沾染历史风尘的民间遗产,广绣几经沉浮起落。在全社会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广绣这条复兴之路还要走多远? “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关于广绣,据文献可考,始于唐代,据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永贞元年...
查看更多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2017.08.16
专题报道
图1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摄影:张建林)图2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摄影:雷安平)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
传承
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贵州省雷山县、黄平县、剑河县、台江县和湖南省凤凰县五个地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3 苗族银饰(摄影:雷安平)银饰作为苗族最喜爱...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竟然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
2017.08.16
专题报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与西方的公历相对应,而不是农历吗?你知道节气为什么有二十四个吗?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二十四个节气,而是十二个节与十二个气吗?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右)和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
查看更多
1
1397
1398
1399
1400
1401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