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08 星期二 农历六月十四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8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889)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50)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民间故事讲述且慢“舞台化”
2015.05.04
论坛
近年来随着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民间故事作为口头传统的一个重要类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表现为:传统民间故事的讲述边缘化、断层化甚至于消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民间故事的单一表达方式导致其娱乐功能不能满足多媒体时代的需求,因而难以为当代的听众所接受。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故事讲述者、民间文化学者和听众们都在积极思考并着力摸索实践着。这几类人当中,故事讲述者(特别是被命名为非遗代表性
传承
人的故事讲述者)由于处在民间文化“第一线”的位置...
查看更多
峨边彝族服饰:一针一线都是
传承
2015.05.04
专题报道
李扬枝正在绣头帕 一提起彝族服饰,很多人会想到美丽的“绣娘”,她们绣得专业,懂得市场化运作,然而在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很多村落,几乎每家每户也有这样一位“绣娘”,她们不懂买卖,她们绣的衣服只为家人。以前,她们可能是母亲、是少女,但现在,她们这个群体越来越少了,还在坚持绣的人,每个村也就那么几个。 变化:1件衣服绣几年的时代过去了 村民们都说,李扬枝(音译)是村里最会刺绣的人,而她却说,凡是彝族妇女都会绣,只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做这件事了...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戏剧的保护和
传承
:“老问题”与“新难点”
2015.04.27
专题报道
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戏剧的保护和
传承
,培养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人才,是当下一个迫切任务。4月15日,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部分委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培训班”学员座谈,听取了来自藏族、彝族、蒙古族、瑶族、壮族、傣族等多位学员的汇报并与他们互动交流,听取情况,共同研讨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卢展工出席座谈会。 “老问题”:人才、资金、剧场 藏族青年李加东周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藏剧团———青海省藏剧团的编剧,他向大家...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的作为
2015.04.27
论坛
【核心提示】艺术人类学研究虽同样以艺术形式的表层为起点,但更注重对艺术主体的深层意义、社会结构和审美心理等问题的探寻,从而总结人类性灵之美的规律,是艺术人类学的终极目标。从形式到内容、从符号到内蕴的研究过程,即从能指到所指的求索过程,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艺术人类学作为近年来国内迅速发展的人文学科之一,不仅在艺术研究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持,而且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
和保护中,与其他相关学科一起,正扎实、稳步地推进对各地、各民族传...
查看更多
斯塔多吉:最年轻的“边坝格萨尔说唱”
传承
人
2015.04.27
人物
《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吉 24岁的斯塔多吉面容黝黑、棱角分明。他是西藏目前最年轻的《格萨尔》传唱艺人。 缘 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斯塔多吉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头顶蓝天,脚踏绿草,以放牧为生。11岁那年,一场奇异的梦境,改变了他的人生...
查看更多
白面具藏戏
传承
人欧洛巡巴:跳起藏戏送吉祥
2015.04.27
人物
非遗
传承
人欧洛巡巴在讲述自己演唱藏戏的故事。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十七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有著名的“八大藏戏”。 和平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当时的西...
查看更多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公告
2015.04.20
通知公告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于2014年11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项目保护单位需有该项目代表性
传承
人或相对完整的资料,有实施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以及开展
传承
、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认定后的项目保护单位应在当地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项目保护和
传承
的各项职责,并接受社会各界...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2015.04.20
专题报道
土家族摆手迎新年、苗族山歌会、藏族羌姆表演……今年春节,全国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开展了多达300余项文化活动,活动从农历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民族风情中感受到了新鲜的年俗年趣,可谓异彩纷呈。据了解,从2007年至今,我国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保护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据了解,非遗项目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也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更多是一种“活态...
查看更多
湘西苗族鼓舞:在千年鼓声中舞出时代新意
2015.04.20
专题报道
石顺民(左一)在表演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每个村寨都有打鼓高手,爱好打鼓的年轻人既可以跟随自己喜爱的鼓手学习,也可以自己琢磨、发挥,好的鼓手往往都有自创的击鼓技法和舞蹈风格。时至今日,湘西苗族鼓舞之所以有数十种不同风格的表演技法,是与一代代鼓舞艺术家的努力和创新分不开的—— 2013年,笔者曾在湖南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鼓王争霸赛暨国家非遗
传承
人选拔赛”决赛现场,目睹了新一代湘西苗族鼓舞鼓王的诞生。这场盛会...
查看更多
刀锋上的
传承
:甘肃保安族神秘的腰刀文化
2015.04.20
专题报道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这是元末诗人张宪诗集中的一首诗。诗中被称为“米昔”(也有版本作“米息”的)的利器是元人曾用过的一种半月形弯刀。这种刀曾流行于西亚、中亚等地,后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以便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而被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们所接受,成为奥斯曼人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的利器。 元末明初,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能和西域“米昔刀”相媲美的“保安腰刀”。保安腰刀以其和米昔刀相似的工艺,不相上下的质量,众多的品种...
查看更多
1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78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