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2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廿七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904)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7)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9)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藏戏重要流派--迥巴藏戏在发掘保护中焕发生机
2009.03.31
其他新闻
藏戏重要流派--迥巴藏戏在发掘保护中焕发生机 新华网拉萨3月28日电(记者李月 涂洪长)头戴面具,无需剧场,雪山为幕,草地为台,日喀则昂仁县迥巴藏戏的演员随时随地可以在西藏的农牧区为广大群众表演。600多年来,日喀则迥巴藏戏在后藏大地上孕育、繁衍和
传承
着。漫长的岁月流逝并未抹去迥巴藏戏的光芒,在当地政府有计划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下,这一传统艺术正焕发出崭新生机。 作为西藏歌舞缩影的日喀则昂仁县迥巴藏戏,是后藏三大著名藏戏流派之一,由藏戏始祖汤...
查看更多
扎西雪巴藏戏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03.31
其他新闻
扎西雪巴藏戏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被誉为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拥有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向您介绍一种发源于此地的传统戏剧表演,并借此机会了解一下藏戏的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 在山南县有一个叫扎西曲登的小村落,这里流传着一种叫做扎西雪巴的藏戏。扎西雪巴是藏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黄面具戏种,艺术上发展较为完备,现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藏传佛教著名的云游高僧汤东杰布来到现在山南地区乃...
查看更多
传承
千年技艺 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
2009.03.26
专题报道
传承
千年技艺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
传承
千年技艺 织就五彩壮锦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在其中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200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申报的“壮族织锦技艺”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县文化馆...
查看更多
“古”:老字号价值谋深度开掘
2009.03.26
其他新闻
“古”:老字号价值谋深度开掘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首老北京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老字号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荣宝斋的字画、亨得利的钟表、月盛斋的酱肉、张一元的茶叶……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构成了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珍贵记忆。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变迁,老字号映射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风物人情。屈指算来,宣武区区域内聚集了48家知名老字号企业,占了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1/4,另有大栅栏、琉璃厂、马连道等老商街蜚声中外,新经济形势下...
查看更多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2009.03.25
人物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尤文凤和她雇的俩人,缝制了12天,用了50多条十二三斤重的大马哈鱼的鱼皮,终于完成了这件传世之作――一件散发着淡淡腥味,灰白纹路的大襟鱼皮衣服,它的袖口和下摆,还点缀着赫哲族的吉祥图案云卷和浪花。 在今年2月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这件鱼皮衣服吸引了无数眼球。头戴雪兔毛鱼皮帽,脚穿鱼皮靴子的尤文凤,坐在展台前,不厌其烦地回答着观众的问题。 “每天到这旮旯的看这件‘大哈"的人老厚老厚的。”这...
查看更多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2009.03.25
专题报道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如果说“小沈阳”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搜索语,那么冠在他名字之前的“二人转”,也跟随着他一起火遍了全国。许多观众把观看小沈阳的演出,直呼为“去看二人转”。小沈阳的“职称”至今依然是“二人转演员”。然而,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二人转吗?二人转艺术真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吗?在一片火爆的插科打诨中被湮没了本来面目的二人转,在声名鹊起之际,却也被遗忘得更加彻底。 跑偏了的“二人转” 上周最惹人猜度的娱乐新闻是著名导演张艺谋...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2009.03.24
专题报道
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对接,正逐渐式微。曾经名动乡里的雕花、细纹刻纸、米塑、瓯绣等传统技艺,如今都已难得一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现有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工艺大师共186人,涉及到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地毯、京绣、绢人、风筝、剪纸、泥塑、内画等品种。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失语,有的已重病缠身。无论...
查看更多
85岁淮北花鼓戏
传承
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2009.03.23
专题报道
85岁淮北花鼓戏
传承
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昏暗的灯光下,85岁的周钦全抚摸着被老鼠咬烂的官靴,还有那一件件残破的戏服……往事历历在目,昔日的“老玩意”,受到追捧,而今却鲜有问津。老人的双手也不停地颤抖着,将这些行头又重新放回箱子里。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
传承
人,2008年时,当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老人曾一度欣喜: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终于可以后继有人了。而如今,老人又产生了悲观情绪,“我已经85岁了,当我作古之后,谁来延续...
查看更多
传承
百年 广昌孟戏
2009.03.23
专题报道
传承
百年 广昌孟戏 赤溪孟戏团开场戏“天官赐福” 孟戏一幕“玉帝临朝”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为“孟戏”,又名“?B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
传承
演出五百余年。而整本的孟姜女南戏本,在国内被认为早已失传。“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赤溪、大路背两路“孟戏”在剧本上标有曲牌名的曲牌有140余支,在我国戏曲音乐界引起广泛注意。经专家学者认定,孟戏高腔中有明代...
查看更多
让农民共享文化盛宴
2009.03.17
其他新闻
有书读、有戏看―― 让农民共享文化盛宴 ●今明两年,中央将安排28亿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 ●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
传承
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
查看更多
1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9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