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其他新闻
科学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专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随着国务院和国办相关文件的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及于2006年9月挂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近日,记者就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专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记者:中国...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西藏自治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了西藏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传统戏剧等方面的项目入选其中。  西藏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基础上产生的。  入选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38项,其中不仅包括了《格萨尔》、拉萨甲米水磨坊、日喀则昂仁迥巴藏戏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5个项目,还有那...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宋俊华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与和谐文化建设相为表里,和谐文化离不开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基础。   身份认同:群体或集体的文化身份   任何个体、群体或集体都是独特的,且由其独特的文化所标志。独特文化是个体、群体或集体的存在之所以被他人确认的标志,也是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是找出群体或集体得以存在的基础,即群体或...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新华网西藏频道拉萨1月7日电(记者边巴次仁)近日,在拉萨召开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厅厅长江央表示,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入选第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藏民间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格萨尔王传》研究专家平措次仁说,为了保护藏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1979年以来,北京、拉萨等地先后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     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旦前夕正式公布,共有105个项目入选,涉及保护单位138个。这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省城太原共有7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太原锣鼓、背铁棍(抬阁、挠阁)、太原莲花落、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国家级)、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   自2006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2006文化三大亮点:揭示文化新生面          人民日报(记者刘玉琴):2006年,对中国文化来说,颇不寻常。这一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但中国文化的根根脉脉和浩繁谱系却透出无限生机。从传统到现代,从现实到理想,文化的巨大价值和创造力越来越呈现出清晰的表情。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百姓生活如此亲近。     “非物质”勾画守望风景    2006年春节,北京的大街小巷一改多年的沉寂,重新响起清脆的鞭炮声。“传统的年又回来了”,许多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  ――首发座谈会发言摘要    随着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陆续被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的整体性阶段,保护工作的实践呼唤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的8位学者,经过两年时间,撰写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这一重要著作,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化艺术出版社...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靠什么留住民间口头文学    夏天的晚上,稻场上,槐树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D?D这是许多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这种风景,如同刻印在脑海中的画卷,随岁月流逝而一页页翻过。    口头民间故事曾经是最为鲜活、最有生命活力和原生态性质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不胫而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凝聚着异常丰富、令人惊叹的民族精神,透露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心灵,蕴含着发人深思的社会哲理...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渐入佳境 渐入人心    ――回顾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之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多年积蓄后首次大规模地在社会公众面前亮相,从第一批518项国家名录项目的公布,元宵节在国博轰动全国的成果展览和演出,到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活动,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持续数周的报道,不仅使保护工作得到促...
查看更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5 年10 月3 日至21 日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三届会议,   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