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各地风采
6月11日(星期六)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连接美好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6月11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11日(星期六)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连接美好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6月11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查看更多
各地风采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古城址、古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记述了这片土地经济、文化、民俗的演化变迁,也证明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领略新疆古老非遗项目的现代新生,感受部分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魅力。 维吾尔医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古城址、古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记述了这片土地经济、文化、民俗的演化变迁,也证明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领略新疆古老非遗项目的现代新生,感受部分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魅力。 维吾尔医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
查看更多
各地风采
6月11日,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淄博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霞等出席活动,共同启动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 与会领导共同启动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11日,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淄博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霞等出席活动,共同启动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 与会领导共同启动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
查看更多
各地风采
对中国人而言,非遗是什么?是江船上的渔歌、山林里的小调;是端午的艾粽飘香、中秋的明月团圆;是羹饭里妈妈的味道,是传说中古老的情思;是指尖翻转间的匠心独运,是琴弦拨动后的余音绕梁;是二十四节气的应时而作,是刀刻笔书的篆隶楷行草;是自谦而敬人的中华礼仪,是俯仰天地的人生气魄……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方式。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这当然首先归功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浩瀚绵延,其次也得益于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
查看更多
要闻
对中国人而言,非遗是什么?是江船上的渔歌、山林里的小调;是端午的艾粽飘香、中秋的明月团圆;是羹饭里妈妈的味道,是传说中古老的情思;是指尖翻转间的匠心独运,是琴弦拨动后的余音绕梁;是二十四节气的应时而作,是刀刻笔书的篆隶楷行草;是自谦而敬人的中华礼仪,是俯仰天地的人生气魄……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方式。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这当然首先归功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浩瀚绵延,其次也得益于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粤剧是中国第二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汉族戏曲剧种,在十年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粤、桂、港、澳的岭南各界对粤剧进行了频繁的观念讨论和具体的艺术实践。粤剧通过重新检讨“遗产”,展现了传统艺术的体系结构,张扬了剧种的文化品格;通过重新整理“遗产”,夯实了艺术传承谱系,深掘了剧种专业化保护的方法;通过创作优秀剧目,提升了剧种现代发展能力,诠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保护”的内涵界定,包括通过制度建设...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以福建“作场”的现场调研讨论为基础,聚焦“作场”的历史背景梳理、文化传统挖掘,针对福建戏曲研究者从戏曲学角度进行的学术判定,回应与“作场”相关的主要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原则出发对“作场”所涉及的社会群体、艺术形态、文化品格等内容,进行研究方法的总结,对活态表演艺术形态的遗产定位进行理论探索。研究活态文化遗存的历史与传续时,对文献解读所涉及的特定名词,根据其内涵的历代演变,要取其下限,而慎重地定其上限;对于文献涉及的文化形态,在综合其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