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33期 2023年12月27日—2024年1月14日 ❖1.《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暨第二季在上海启动 ❖2.“榆林陕北民歌展”榆阳区专场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展 ❖3.广东开展新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记录整理者是民间文学传播链上的重要一环,他们集接受者、传播者、学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记录整理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多重身份之间不断发生流动,这是客观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他们的身份认同则是主观的,主要受其记录整理目的、语言能力、学术训练以及对传统的熟悉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身份认同,产生不同属性的记录整理文本。以蒙古族民间文学记录整理的历史实践为例,分析记录整理者身份的认同,反思既往从民间文学记录整理方法论角度认识和评价不同...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办、河南省中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魅力非遗,美好生活”非遗市集于2024年1月13日在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成功举办。活动将河南非遗与现代时尚、流行元素深度融合,将本次市集打造成极具吸引力的沉浸式展示体验和购物新场景。通过设计独特的摊位布置、时尚展示等方式,使市集更加年轻化、时尚化。此次非遗市集还吸引了许多媒体争相报道。 此次活动旨在向大家展示推介丰富多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工坊建设及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成果展上,来自内蒙古以及区外的5位省级传承人代表,现场讲述传承故事,精心展示非遗就业工坊成果。 蒙古族的马头琴、马鞍被人们所熟知,活灵活现的马头造型和那淳朴、凝重的云纹吉祥图案深受人们喜爱。在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工坊建设及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成果展上,自治区级锡林郭勒盟蒙古族木雕传承人敖日布道尔吉说:“木雕艺术在蒙古族历史悠久,家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上面都有木刻纹饰。我从十几岁就从...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印发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川宣通〔2020〕16号),省委宣传部、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中医药局于2023年4月启动第二批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遴选工作。经各地各部门推荐申报、资料评审、实地评估、集中审核、会议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都江堰市青城道君精武馆等20家单位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认定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8家第一批...
查看更多
——河北创新路径活化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
专题报道
沧州狮舞在运河畔展演(摄影:傅新春/光明图片) 船在运河走,人在画中游(摄影:张昊/光明图片) 游客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摄影:苑立伟/光明图片) 京杭大运河流经沧州城(摄影:程序/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昔日,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今朝,燕赵精彩,运河奔腾。 习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河繁华在,历史韵味长。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古桥、古码头、古建筑、古水闸和古村落等。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水利、建筑工程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沿线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左权民歌汇现场(摄影:杨洋) “门搭搭开花卜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圪蛋亲是俺心肝瓣。”“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圪蛋儿亲。”“油灯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穷。”左权人张口唱歌不离“花”,不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类日常用具、物品之“花”,他们以“花”为中心,以“开花”为比兴,因此,这种传唱的民歌被称为“开花调”。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开花调不仅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十位首届“广东最美非遗人物”出炉了! 日前,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广东省首届最美非遗人物”评选活动评选终审工作顺利完成。 活动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采用“各地推荐+专家遴选+网络海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对象包括非遗传承人、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管理者、研究者、媒...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20周年,随着一系列研讨和纪念活动的开展,古琴艺术热度不断增加。2024年,迈上新台阶的古琴艺术迎来了新机遇。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与古琴为伴70年,以普及推广古琴文化为毕生追求。李祥霆认为,目前,古琴的热度不断增加,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 古琴艺术的有序传承,对古琴传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古琴演奏家、上...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