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
查看更多
赏石艺术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赏石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合的艺术方式。它以天然观赏石为审美对象,通过发现和构思石头的造型、纹理、色彩、质地等元素构成的艺术形象,赋予其审美意蕴与人文内涵。从公共空间到厅堂案几,营造合适氛围,以命题概括,辅以诗文书画阐释意境,实现“天造奇石、人赋妙意”的审美追求。 在世代传承过程中,赏石艺术的流布范围不断扩大。古代主要集中在中原、关中、江南、东部和南部沿海等区域,当代全国各地都有赏石爱好者。其发展历程丰富且具有阶段性。秦汉时期,赏石艺术随园林出现而发端...
查看更多
错金银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错金银技艺在玉器行业俗称“压丝工艺”,是在玉器上刻槽,将黄金、铂金、白银等线条镶嵌于器物表面,组合成各种植物纹饰,并镶嵌红、蓝等天然宝石的传统手工艺。在我国主要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及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新疆的错金银技艺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水晶等原料制作。在搭配上颇具特色,白玉、青白玉错金丝,嵌红、蓝等天然宝石;碧玉、墨玉错银丝,嵌松石、珊瑚、青金石。白玉和青白玉主体色调浅,配上色泽艳丽的红、蓝宝石以及金丝、金片,更显华贵、典雅。玉...
查看更多
错金银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错金银技艺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璀璨明珠,主要以青铜、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片)制作纹饰及图案,通过开槽、压丝及镶嵌等工艺手法,让金丝(片)与基体完美结合,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的效果。错金银主要流布于北京、新疆、上海和福建等地区,其中福建省莆田市的百年老字号华昌的错金银技艺较为著名。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这里平原肥沃、海域绵长,兼具山海之美,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错金银技艺在此得到了...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杜氏刻铜是一种以白铜、黄铜为主要材料,运用杜氏自制刻刀,经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的手工艺,以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为中心,向外延展至皖北、豫东、江苏一带。 该刻铜工艺借鉴并吸收了传统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主要制作的器物包括墨盒、镇尺、熏炉、茶叶盒、茶壶、水烟袋、酒器、盘等,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它是一种雕琢难度较大、工艺技巧高超的民间“铜画”工艺,作品具有沉雄拙朴的金石韵味。刻铜器物大多为斋房文玩,所刻内容多系...
查看更多
蒙古文书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文书法是自蒙古族创造自己的文字以来、逐渐形成并完整传承下来的一种书法形式,在我国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蒙古族居住区域。 在现代铅印和电子打印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主要用毛笔书写,在这一书写过程中,蒙古文书法自然而然地形成。如1225年间写成的《成吉思汗石书》,蒙哥汗的《释迦院碑记》,1334年建于云南省玉案筇竹寺的《云南王阿鲁石碑》,1580年俺答汗为贡马呈送明朝神宗皇帝的蒙汉文合璧手写体...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郯城木旋玩具,俗称“耍货”,因其大多数部件在旋床上旋制而得名,是一种集民间绘画、手工技艺为一体,供儿童玩耍的传统玩具。郯城木旋玩具发源并主要传承于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影响辐射至江苏省北部、山东省南部等周边地区,销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型庙会。 郯城木旋玩具创自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樊氏族谱记载,樊氏七世祖樊木是木旋玩具的创始人,他根据手拉钻的原理,创造了旋床,开始制作木旋玩具,至今已传承了15代。 郯城木旋玩具共5大类,100多个品种,分别是摆...
查看更多
琥珀雕刻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琥珀雕刻流传于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新抚区、顺城区和东洲区,坐落在望花区的“煤精琥珀博物馆”“古城子琥珀一条街”以及新抚区的“抚顺琥珀精品艺术馆”“抚顺琥珀研究所”“中国琥珀城”是抚顺琥珀雕刻制作的核心区域。 琥珀雕刻具有原料和工艺的特殊性、鲜明的地域性、作品的天然性、制作的灵活性等典型特征。抚顺琥珀雕刻制作全凭艺人的灵感和经验,就地取材、以料定稿、因材施技,以“闪展腾挪”的设计和“避炸隐裂”的技艺,对充满裂纹的琥珀进行雕刻。艺人边切削、雕刻,边清理粉末,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坛城是佛教曼陀罗或坛场的梵文音译,坛城的制作则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之一,以手绘、铜铸、沙砌、木雕等方式,表现平面或立体的佛国世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是彩砂坛城绘制技艺的主要流布区域。 彩砂坛城绘制以佛教教义为基础,以想象的佛国坛城为蓝图,以精美彩砂为颜料,遵循严格的制作工序。其所绘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最能具体揭示藏传佛教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每逢大型佛事活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的僧侣们会用数以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
查看更多
毕摩绘画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毕摩绘画,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的彝族民间,以四川省大小凉山彝族居住区较为集中,而大小凉山又以美姑、昭觉、布拖三县流传较多,其中美姑县为公认的核心传承区,被誉为“毕摩文化之乡”。美姑县毕摩绘画主要流布于巴普镇、拉木阿觉、依果觉、合姑洛等乡镇的200多个村寨。 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经书插画图解,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是彝族远古绘画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