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山东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
查看更多
绍兴平湖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   绍兴平湖调的表演方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另有二人、四人或六人专司伴奏,称为“三品”、“五品”或“七品”。主要的唱腔曲调为【平湖调】,具体又分【蓑衣谱】和【细调】两种。其节目分“节诗”和“回书”两种,“节诗”为短篇唱...
查看更多
陕北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
查看更多
河洛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19世纪初,河洛大鼓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其早...
查看更多
京东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      京东大鼓是一种用京东方言演唱的鼓曲,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行地先后有过“平谷调大鼓”、“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铁片大鼓”、“铁板大鼓”等名称。清代乾隆中叶始兴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后在京、津、冀地区普遍流传。表演时由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其唱腔采用板腔体结构,常用板包括头板、二板、快板、锁板等。   京东大鼓传统书目约有百余部,其中包括《施公案》、《杨家将...
查看更多
潞安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早期艺人主要为盲人,后来有了明目人,20世纪50年代...
查看更多
木板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沧县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别称。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木板大鼓相传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知名艺人有李文通(李尚志)、曹占奎、李殿奎、张百奎、邓连奎、李振奎、马瑞河、马瑞林、朱化麟、庞凤城、胡金祥、曹金升和何贵海...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