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榆树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的...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的...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早期主...
查看更多
西河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西河大鼓源于清代中叶的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 西河大鼓在天津市的发展十分繁盛,历史上形成了以郝英吉为代表的“郝派”,田荫庭为代表的“田派”和以艳桂荣为代表的“艳派”等,中、长篇作品有《杨家将》《呼家将》等一百五十余部,小段、书帽有《绕口令》《闹天宫》《小姑贤》等三百七十多篇。其中,郝派主工长篇鼓书,书段生动紧凑,说“扣子”、唱“扣子...
查看更多
西河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      西河大鼓另有“大鼓书”、“西河调”、“梅花调”、“弦子鼓”、“河间大鼓”等名称,它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主要流传于河北及周边地区。清代乾隆年间,保定刘传经、赵传壁、王路三人首创木板大鼓、弦子书搭档演出。传到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逐渐形成西河大鼓。马三峰首传弟子朱化麟创出朱派艺术,为西河大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河大鼓表演时由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
查看更多
西河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河间市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的著名艺人马瑞河(马三疯子),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威县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来流传到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乃至南方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在河北省南部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邯郸的鸡泽县、邢台的威县等地。演出时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