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9 星期六 农历六月廿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92)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894)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50)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两会特刊】全国人大代表刘莉莉:立足百姓生活 做好非遗
传承
2022.03.08
专题报道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
传承
保护中心一级演员刘莉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详细答复。今年两会,她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就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等提出新建议—— 我的思考:如何让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 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非遗保护与
传承
工作的第一线。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
传承
保护中心每年都组织200余场文艺下乡活动,其中包括6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查看更多
【两会特刊】北京市政协委员杨利慧:打造“大运河非遗之旅”, 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2022.03.08
专题报道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何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
传承
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一直关注的话题。“大运河北京段两岸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对之发掘整合,打造一条北京的‘大运河非遗之旅’。”她说。 杨利慧介绍,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
查看更多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口头文化的政策性保护与改善方略——以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2022.03.08
论坛
【摘要】作为口头文化遗产的传统史诗,在社会转型的当代语境中面临生存危机,亟需加强整理和保护。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柯尔克孜族史诗在政府实施的政策性保护措施下,在保护和
传承
两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
传承
队伍得到健全,老一辈
传承
人得到抢救性保护,年轻一代也加入史诗学习的行列;二是听众群体不断扩大,在自然听众和被动听众的共同参与下,史诗演述活动得以
传承
;三是演述语境得以重构,史诗演述场所和
传承
场所的创建、史诗演唱活动的举办和推广,保证了史诗的整体性保护和活...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2022.03.08
节气资讯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
传承
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和谐...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2022.03.08
论坛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
传承
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和谐...
查看更多
萧放 席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保护原则
2022.03.07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基于一定时间规律,由相对确定的空间场所中相应人群践行特定文化活动所构建的人、时空、文化实践彼此叠加的复合型遗产。它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通过时间视角、空间视角和社会关系视角阐释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在时间视角下,呈现空间主题的动态
传承
性与时空复合的周期复现性;在空间视角下,呈现空间特色的地域风土性与空间场所的传统规制性;在社会关系视角下,呈现空间活动的组织规范性与活动空间的开...
查看更多
【两会代表履职记】 郑晓幸: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
2022.03.07
专题报道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入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建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复。今年他关注的重点涉及深化非遗
传承
人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
传承
、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个层面—— 郑晓幸...
查看更多
【两会特刊】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中华文脉
2022.03.07
专题报道
2022年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召开。 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值全国两会之际,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十项任务。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
查看更多
【两会特刊】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代表:
传承
非遗应坚守本真拥抱创新
2022.03.07
专题报道
“创新
传承
非遗文化,需要保留其本真样态。这样才能保住它的精髓和内涵,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地
传承
下去。”在谈及非遗文化的
传承
和创新发展时,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代表说。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800年历史的梨园戏一直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从事梨园戏40余年,曾静萍代表专注于抢救、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这几年,她组织剧团演职员抢救、整理、上演《陈三》《吕蒙正》《朱买臣》等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十余台,对发展古老...
查看更多
【两会特刊】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凌云代表:推进徽文化创造性转化
2022.03.07
专题报道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
。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凌云代表说,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徽州,孕育了灿烂的徽文化。看到马头墙人们就会想到徽州,看到花格窗就会想到“梦里老家”。 201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2021年,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山市成为安徽省唯一同时拥有文化自...
查看更多
1
415
416
417
418
419
179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