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蒙古族驼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驼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等地,是蒙古族节庆与文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和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17世纪中叶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今日的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当地牧民驯养骆驼,起初主要用来驮运,后来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形成赛驼活动。之后在祭敖包、办庙会及那达慕等群体活动中增设了...
查看更多
布鲁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鲁,也叫“满初日嘎”,蒙古语意为投掷的棍棒,古时是御敌武器和狩猎工具,后衍生为蒙古族民间体育竞技和健身娱乐活动。布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库伦旗为代表的通辽市东部盟市,以及其他省市的蒙古族居住区。 据《成吉思汗兵法研究》《成吉思汗史记》记载,布鲁属于投掷武器,如同弓箭、蒙古刀枪一般,是13世纪蒙古骑兵征战御敌用的重要兵器,用于近战。蒙古骑士、猎手及牧民十分注重布鲁投掷技术的训练,时常比试高低。打布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竞技游艺与健身活动,盛行于民间。 布...
查看更多
掼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掼牛是回族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从掼牛的传承、技巧、观赏、活动规模而论,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独具特色。据嘉兴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积习相沿,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嘉兴掼牛,规则简单而严格,过程独特。首先由掼牛士助手对牛进行挑逗,直至...
查看更多
迎罗汉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缙云县      迎罗汉是浙江省缙云县农村在传统节日中的一项集杂技、武术、民俗于一体的游艺活动。   自古以来,缙云百姓认为,“罗汉”是神通广大者的化身,故民众尊称身强力壮、武功高超的人为“罗汉”,称习武的团队为“罗汉班”。清康熙《缙云县志》记载:宋高宗时,防遏外寇,习武自卫,村自为队,民众称之为“罗汉班”。   每逢节庆庙会便会举行迎罗汉的活动。迎罗汉由多个罗汉班参加,每班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各班在出发前都要在本村举...
查看更多
十八般武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十八般武艺是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据传,五常十八般武艺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它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传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杭州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乡特色。其阵法多样,套路丰富,有群刀会、日月阵、五连阵、威武阵、金刚伞阵、大劈锁阵、玉手笔艺爪阵、大武耙阵、大操练等...
查看更多
孙膑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安丘市      孙膑拳是一种汲取孙膑兵法思想、集各门派技击特点的武术套路拳种。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主要流传于山东济南、青岛、聊城、淄博、馆陶一带。孙膑拳是后人假托孙膑之名编创的,创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孙膑拐。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步法多为蹒跚步。   孙膑拳以拜师学艺...
查看更多
孙膑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      孙膑拳是一种汲取孙膑兵法思想、集各门派技击特点的武术套路拳种。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主要流传于山东济南、青岛、聊城、淄博、馆陶一带。孙膑拳是后人假托孙膑之名编创的,创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孙膑拐。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步法多为蹒跚步。   孙膑拳以拜师...
查看更多
地术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精武保安培训学校      地术拳又称“地术犬法”、“狗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在福建地区广泛流传。相传,此拳由清代白莲庵尼姑“四月大师”所创,至今已传五代。目前福州一带传承的地术拳,传自陈依九拳师。   地术拳是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蹿、跳、钻、挂而形成独特风格的拳种。其上、中、下三盘融会贯通了快速迅猛的南拳手法及灵活多变的北拳腿法,尤以下盘为绝,倒地后充分发挥地上自护能力和...
查看更多
通背缠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通背缠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   通背缠拳渊源不明,自清乾隆年间郭永福将此拳传至山西洪洞以来,已传承十代。二百多年来,习练者众多,名师辈出,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南一带。   通背缠拳有其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技术要求。“通背”者即周身通达,力从背发之意。“背”为周身活动中心。“缠拳”者含义有三:其一,为缠绕之意,为化敌力之法;其二,即手法,变化无穷,攻防不止,破法不断...
查看更多
苏桥飞叉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文安县      苏桥飞叉会创办于清代同治年间,在京、津、冀地区广泛流传,长演不衰。清末民初,河北省文安县苏桥镇靳文斌承上启下,将通背、太极、花叉三技融为一体,创办苏桥飞叉会,之后传人有靳月庭、狄希彭、赵景田、王树芳等。   苏桥飞叉会除在地面表演外,还能站在方凳上用双腿表演单叉、双叉。飞叉表演分为单人舞叉、双人舞叉、数人对舞等,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整个表演叉随人转,人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