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南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南曲亦称“丝弦”,流行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带。它产生于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南曲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中的音乐元素,将当地的地方语言与曲调风格统一起来,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曲坛誉为“郁香的山花”。   南曲表演主要采用坐唱形式,配以小三弦、二胡、四胡、扬琴、月琴(俗称“块子”)、云板(又称“简板”、“牙子”)等伴奏乐器...
查看更多
大调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南阳市      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鼓子曲初见于开封,原分为周口、禹县、南阳三支,后禹县、南阳两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合流。传入南阳后,鼓子曲吸收了山、陕、川、鄂的一些小曲、戏曲声腔和民歌小调,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调曲子,20世纪30年代后在南阳一带异常盛行。   大调曲子演出时采用坐唱方式,有演唱者自弹自唱的情形,但一般状况下都是演唱者与伴奏者...
查看更多
独脚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
查看更多
独脚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
查看更多
莺歌柳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系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在他以后相继出现了曹县的张保亮、何立稳、郑玉昆、郑海泉和定陶的曹志田等一批莺歌柳书艺人。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南阳市      三弦书又称“三弦铰子书”,流传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沁源、襄垣,晋中的左权、榆社,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和河南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三弦书最初由演员腿缚节子、怀抱三弦弹唱,称为“腿板书”。后发展为一人手执铰子、八角鼓打拍演唱,另一人脚蹬梆子,手拨三弦伴奏,有时还加入笙、胡、筝等伴奏乐器。发展到后期,三弦书演出时一般采用站唱方式,演唱中加入各种表演,演员连唱带舞,伴...
查看更多
湖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团风县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流行至全湖北省。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据表达需要变化成“快四平”、“慢四平...
查看更多
湖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流行至全湖北省。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据表达需要变化成“快四平”、“慢四平...
查看更多
浦东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浦东说书起源于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后流传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因表演者单手击打钹子,也称“钹子书”,又称“沪书”、“农民书”等。   浦东说书常以浦东的东乡语和浦西的西乡语演唱,其声腔系由“说因果”的“因果调”演变而成,此外还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姊妹曲种“打连发”的旋律。其旋律以五声部为主,腔系分为东乡调和西乡调两种。东乡调属徵调式,包括“东调”、“西调”、“汆调”、“娘娘调”、“急调”等,旋...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营口市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