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鹧鸪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
传承
,目前已经流传了七代二百五十多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村庄完整保存下来的稀有剧种之一。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的一个民间剧种,其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 鹧鸪戏具有自己独特的曲牌和音乐,唱腔与念白取材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方言,又吸取了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悲...
查看更多
西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星子县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俗名“星子大戏”,因其产生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西河戏形成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流行于江西省北部的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 西河戏声腔以板腔体为主,由西皮、高腔、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组成,旋律高亢奔放、浑厚质朴。西河戏传统行当有“十大脚”,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西河戏表演用嗓分为三种,生...
查看更多
赣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剧院 赣剧,江西省地方剧种。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1951年定名为赣剧。 赣剧声腔由高腔、西皮、二簧、秦腔、拨子、浙调、浦江调以及民间说唱文南词等构成,声腔体系十分丰富。赣剧高腔,即明代弋阳腔的遗音,使用锣鼓伴奏,后逐渐增加琴、笛、筝、琶等乐器伴奏。保留在赣剧中的弋阳腔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其唱腔结构最初采...
查看更多
上党二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俗称“土二簧”。作为一种南方形成的声腔,它是如何传入上党地区的无从查考,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在上党地区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声腔高亢圆润,常用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采用。二簧腔板式少,但委婉清丽。此外还有一种“平板二簧”,已失传。上党二簧的武场打击乐有鼓、板、中音锣、钢叉、高调小锣...
查看更多
合阳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合阳县 合阳跳戏又名“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沿黄河一带流传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它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也不用弦乐,只有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从旁伴奏,演出者借助“说”、“吟”完成“唱”、“白”任务,通过较为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与观众沟通。 跳戏表演分哑跳(广场跳)和上台跳两种,哑跳开场前先用锣鼓“打旦子”,以召集观众;上台跳演出时先由“春官”上场,即兴自编幽默诙谐的台词,或表...
查看更多
琼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琼剧院 琼剧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清代称为“土戏”或“海南戏”,琼山、海口一带称为“斋”,海外侨胞则称之为“琼州戏”、“琼音”。它以“琼剧”为名且见诸文字的时间为1936年,其后这一名称普遍流传开来,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与此同时,琼剧艺人编写的剧目也大量涌现。光绪二十三年...
查看更多
琼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琼剧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清代称为“土戏”或“海南戏”,琼山、海口一带称为“斋”,海外侨胞则称之为“琼州戏”、“琼音”。它以“琼剧”为名且见诸文字的时间为1936年,其后这一名称普遍流传开来,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与此同时,琼剧艺人编写的剧目也大量涌现。光绪二十三年...
查看更多
罗卷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卷戏,俗称“锣卷戏”“乐眷戏”,是罗戏与卷戏的合流,起源于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酬神还愿的“傩戏”和庙中僧道演唱所用的经卷。罗卷戏的声腔是罗戏和卷戏的声腔融合,后吸收梆子唱腔,遂又称“梆罗卷”。代表剧目有《七星庙》《对金刀》《南阳关》《三升堂》《打灯花》《战元州》《狸猫换太子》《刘金定下南塘》等。 清代中期,罗卷戏盛行于河南全省及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一度出现“一村演剧,众村皆至”的盛况。据《邓县戏曲志》记载,罗卷戏于清...
查看更多
花鼓戏(光山花鼓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鼓戏是我国各地方小戏“花鼓”的总称,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花鼓演唱源出于民歌,后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表演的“两小戏”。在实践过程中,它借鉴地方大戏的表演模式,吸收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基本上属于曲牌联缀体,同时又辅以一些板式变化。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 光山花鼓戏...
查看更多
花鼓戏(临湘花鼓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临湘市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表现形式。它包括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代表作有《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大兴与兰兰》等。 临湘花鼓戏是承载瑶族文化信息的“活化石”。脱胎于临湘民歌、山歌等曲牌的临湘花鼓戏中的声腔,有较...
查看更多
1
909
910
911
912
913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