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锅哇(玉树武士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玉树武士舞是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民间舞蹈,藏语称“锅哇”。“锅”在藏语中指兵器,“哇”指舞者,意为持兵器的舞者。多数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两种,一是百姓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二是寺庙中僧侣表演的“羌姆”。而锅哇不同,是由民间艺人表演、寺庙宗教乐队伴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民间舞蹈,是民间舞蹈与寺庙文化在艺术上的结合。 锅哇主要流布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与之相连的称多县也有表演传统,属地域性的群体传承。锅哇每年开春时在结古寺举办的庙会...
查看更多
耳子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耳子歌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民众中流传的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分家传和师传两种。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表演队伍由12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主人、指点人。指点人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有三人,从...
查看更多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了人在舞、马亦在舞的艺术境界,于是卡拉角勒哈就成了哈萨克族民间乐舞的名称。 卡拉角勒哈既可在大型的欢乐集会中,也可在小小的毡房里表演;既可独舞,也可双人对舞或多人集体舞蹈;舞法亦因人因地而异;舞蹈...
查看更多
普兰果尔孜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 果尔孜流传于阿里地区普兰县,是一种表现藏族古代兵士征战的歌舞。 每年藏历二月下弦月八日和九日(称小“次杰”和大“次杰”)是普兰县西德寺的两个重要宗教节日,果尔孜在此期间表演。 小“次杰”时彩排一次,表演6个段落,果尔孜为最后一段。彩排时观众最多只有三四十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演员的家人。 大“次杰”是正式演出,观众达三百余人。届时演出20个段落,节目内容围绕着西德寺的建寺历史而展开...
查看更多
协荣仲孜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曲水县 “协荣仲孜”是藏语的译音,“协荣”是拉萨古城西南曲水县的一个村落名,“仲”即野牦牛,“孜”是舞或玩耍的意思。“协荣仲孜”即协荣村的野牛舞。 协荣仲孜由7名男子表演:“阿热”(领舞)一人,雌、雄野牦牛各一头(二人扮一头牦牛),击鼓、击钹者各一人。 表演时,领舞者先在道白中描述野牛舞的历史:我阿热老人和这两头雌雄野牦牛参加过桑耶寺盛大的落成典礼……(在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壁画中,描绘该寺落成...
查看更多
棕扇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棕扇舞是哈尼族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在哈尼族的昂玛突(祭祖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节)等传统节日及人生礼仪活动中,人们都要盛装酒宴对歌舞蹈,双手各持一柄棕树叶跳棕扇舞。 棕扇舞有六十多种套路。舞蹈前,都要先由长者领跳并吟唱古歌和祝词。参与者自由形成圆圈,男里女外,长者先跳,小辈跟进;舞至酣畅,争相进入圈内展示舞蹈技艺。 棕...
查看更多
谐钦(南木林土布加谐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 南木林土布加谐钦又名“次久(意为藏历初十)谐钦”,由八世班禅丹贝旺秋所创建,是历代班禅前往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时沿途所举行的盛大迎送活动中一种专门的民间舞蹈,流传在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一带。在藏语中,“谐”指歌舞,“钦”有盛况或隆重之意。南木林土布加谐钦起源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歌舞结合,主要在迎请活佛及上层人士举办的盛大庆典场合表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自娱性,为广大藏族群...
查看更多
堆谐(拉孜堆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拉孜县 流行于藏族地区的堆谐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由六弦琴伴奏的圆圈舞,原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以西和阿里地区,后逐渐在西藏各地盛行开来。传统的堆谐表演形式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男女舞者在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以此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堆谐分为南、北两派,堆南地区人的表演属南派,风格比较优美;堆北地区人的表演属北派,风格偏于豪壮。堆谐表演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以歌唱为主...
查看更多
拉祜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芦笙舞是由最初的娱神祈福仪式演化而来的,其内容以表现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模拟动物,展现人的欢乐情绪等为主。拉祜族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拉祜族人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每年尝新节和春节跳起芦笙舞,表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芦笙舞经过数百代拉祜族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加工锤炼,现...
查看更多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弥勒县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休闲或欢乐时,彝族人往往都会跳起它。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各有不同称谓,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流传于撒尼彝区的三弦舞称“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参加,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着节奏伴舞。彝族三弦舞分为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两种,年轻人跳舞时用的是大三弦,所以叫“大三弦舞”;中老年人跳舞时用的三弦较小,因而称...
查看更多
1
29
30
31
32
33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