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氏太极拳系由清直隶武清城(今天津市武清区)人李瑞东融各门武学精髓所创的太极拳流派。该流派初编于皇宫,称“府内拳”,后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中心,在京津冀及其他北方地区流传。 该拳以天地人三才定位,衍天地人“三盘拳”法,即天盘拳(七星如意拳)36式,地盘拳(八法奇门拳)72式,人盘拳(太极五行捶)108式。三盘相合,天盘拳应36天罡,合36星宿;地盘拳以地化四方而成八卦之象,并以诀名势;人盘拳以天地交感先生气候后生四季而成四节,其道合河洛之理,大衍之数。其短拳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氏太极拳是起源并流传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个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创始人为全佑。19世纪末,全佑先后师从杨露禅和其子杨班候学练大小架太极拳,经多年精心苦练,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中架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全佑的弟子王茂斋、全佑之子吴鉴泉等人经过多年精研将其定型,并世代传承。 吴氏太极拳包括太极桩功、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祛病健身小功法等多方面内容。其特点为中正安舒、不纵不跳、不打不发、轻柔缓慢、松静自然、紧凑舒伸、圆活...
查看更多
少林功夫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登封市      少林功夫是指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表现形式,而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文化内涵。   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的少林寺是少林功夫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功夫伴随着少林寺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保卫...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建瓯市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它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建瓯挑幡是福建省建瓯市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将士带回的军旗捆在长竹竿头挥舞,以表达对壮烈捐躯弟兄的怀念。从此,军中每年均以此礼节告...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阿依特斯有“撷取精华”、“精选”、“集萃”之意,它是哈萨克族曲艺形式的一种,属劝喻歌性质。它在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而后配上曲调进行演唱。阿依特斯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勒泰)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居区。   阿依特斯演唱时有单人冬不拉和库布孜从...
查看更多
新疆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新疆曲子是汉、哈、回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伊犁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聚居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将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和西北等地的民歌俗曲同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样式。   新疆曲子的曲目按内容可分为雅、俗两大类,按表演行当可分为文戏曲子和武戏曲子,按音乐结构则可分为越调和小调。它以坐唱为主,既能在...
查看更多
新疆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新疆曲子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品种,俗称“小曲子”,孕育形成于清代晚期,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及西北等地的其他民间俗曲传入新疆后,受新疆汉语方言字调的影响,并与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新疆曲子。这种由汉、回、锡伯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曲艺品种,主要流传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昌吉州八县市、乌鲁木齐、石河子、沙湾、伊宁、霍城、察布查尔和东...
查看更多
海南斋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斋戏是流行于海南省境内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剧种。大约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历史。作为仪式性戏曲,海南斋戏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因此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起源于海南民间的祭祀仪式,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就脱胎于斋戏,现在人们看琼剧还说“看斋”。海南斋戏唱腔曲调以海南民间小调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粤剧的影响较大...
查看更多
上党二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俗称“土二簧”。作为一种南方形成的声腔,它是如何传入上党地区的无从查考,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在上党地区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声腔高亢圆润,常用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采用。二簧腔板式少,但委婉清丽。此外还有一种“平板二簧”,已失传。上党二簧的武场打击乐有鼓、板、中音锣、钢叉、高调小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衡阳市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成。声腔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演出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中丑行最为突出。衡州花鼓戏在湘南地区广大民众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常演剧目有《刘海戏金蟾》、《福寿图》、《百忍堂》等。保护好衡州花鼓戏,将推动和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弘扬,同时,对丰富和完善地方戏剧史、地方民间艺术史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