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5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一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71)
机构
(2)
政策
(222)
资讯
(4790)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305)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让非遗“活”起来——湖南非遗保护现状探析
2015.01.26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非遗文字传承:陕西biang字意外找到安徽兄弟
2015.01.22
专题报道
陕西的biang字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近日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中,来自陕西特色小吃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第一次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这也是biang字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中进行展示。这次biang字一出江湖,不仅立即引来国内专家、学者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兴趣,还意外地找到了远在安徽的一个“小兄弟...
查看更多
方寸间的文明 手心里的传承————聚焦“我们的文字”非遗跨年大展
2015.01.22
专题报道
参展传承人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传承人创作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职业——佣书。自东汉以来,这种受雇于官府或个人以抄写为生的文士被称为“佣书人”。出使西域的班超就是最早的“佣书人”之一。 如今,佣书这种职业早已消失,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敲击键盘写字、借助屏幕阅读,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提笔忘字恐怕在所难免了。近年来,人们已经觉察到现代科技给
传统文化
带来的冲击,不少文化活动和...
查看更多
从“实验区”到“保护区”: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2015.01.22
专题报道
保护区的管理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陈华文 从2007年至今,文化部一共批复建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继续保持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在优秀地方
传统文化
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保护方面,都具有其他保护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机制建设这一决定并影响保护区的实际效应和保护成果的机构建设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人对当下18个实验区中的17个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其中,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的有1...
查看更多
浅谈青海藏戏面具艺术
2015.01.12
专题报道
一、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在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多维起源中,藏传佛教文化始终是一股奔腾不息的动源,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成为民间藏戏面具艺术内涵的主要构成部分。更引人注目的是,藏传佛教造就了藏戏面具的独特神韵,而藏民族对面具的审美趋向,也只能在藏传佛教领域里驰骋自己丰富无羁的想象力。历史上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本派的佛法教化,将一些流传在民间或佛经中的故事内容,逐步注入...
查看更多
龙泉窑的兄弟故事:独守初心传承一脉风骨
2015.01.12
专题报道
艺术家和匠人,有时只是一步之遥,有时却是鸿壑之别,前者习于思考创造,后者局限于纯粹复制。所以这世上,产品很多,撼动人心的作品却很少;匠人很多,受人景仰的大师却是凤毛麟角。在浙江龙泉青瓷圈内,周华、周鑫两兄弟算是传奇人物,他们从事仿古瓷,形神俱似,就连专家也难以鉴定真伪;转型艺术瓷,师古却不泥古,自成风格书写一段传奇。 就在2014年11月的APEC会议上,兄弟俩联袂烧制的“兽面如意洗”、“一清如水”被摆放在了习主席休息室,器形庄重典雅,尽显大...
查看更多
融入当代生活 走进国际视野——2014非遗保护工作回眸
2015.01.12
专题报道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式上广西代表团在展演壮族定音铜鼓。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14年8月,苏绣、徐州香包、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项目的传承人于青奥会举办期间在南京博物院大秀绝技;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剪纸、雕漆、景泰蓝等非遗项目亮相颐和园、国家会议中心……非遗为何会频频在国际重大活动中亮相,回顾2014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便会找到答案。 2014年,人们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遗...
查看更多
多措并举:杭州非遗保护出成效
2015.01.06
专题报道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继前不久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制扇技艺)、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铜雕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之后,杭州方回春堂膏方制作技艺、木版水印制作技艺、桐庐剪纸、河上龙灯胜会、孝子祭和淳安竹马6个项目又进入了国字榜,入选数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杭州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措并举拓展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社会共享,推动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三位一体...
查看更多
宋锦:穿越千年的锦绣之光
2015.01.06
专题报道
拍“全家福”时穿什么,是每届APEC会议时全球观众都饶有兴趣的竞猜内容。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上,各地区领导人身着“海水江崖纹宋锦华服”面料的丝绸服装,亮相“水立方”。千年宋锦的中国之光,再次被点亮。 千年宋锦有新篇 为了让参加APEC会议的领导人穿上最富有中国色彩的服装,APEC会议中国筹委会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征集服装设计方案。今年2月至9月...
查看更多
昆曲传承不能只靠一出《牡丹亭》
2015.01.04
专题报道
岁末的北京,满城争唱《牡丹亭》:名家传戏——2014全国昆曲传承汇报演出以大师版《牡丹亭》为重头和先导,接以南昆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典藏版(上海昆剧团)、大都版(北方昆曲剧院)、天香版(湖南省昆剧团)、永嘉版(浙江永嘉昆剧团)、青春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御庭版(浙江昆剧团)七个版本的《牡丹亭》。 《牡丹亭》自诞生后,经历了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经典,形成文学与舞台的双美。《牡丹亭》当然是经典,但只靠一个《牡丹亭》,昆曲是难以为继的。以...
查看更多
1
403
404
405
406
407
47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