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地方新闻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沪文旅规〔2023〕2号 各区文化旅游局、相关单位: 为有效地保护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加强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有关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雪堆白技工学校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设立雪堆白雕版技艺非遗工坊,工坊由雪堆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组织管理、设计和销售团队,雪堆白技工学校负责配备以非遗传承人为主的师资团队,通过技能培训、众创孵化、“展览论坛 + 产业”等方式,吸纳弱势群体和脱贫家庭开展生产。工坊相继培养了300余名雕版印刷手工艺从业队伍,提供了一批灵活就业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全部解决创业和就业。连续两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实现人均年增收5至10万元,间接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设立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采用“工坊 + 合作社 + 农户 + 电商+ 博物馆”的商业模式,与市场积极对接,工坊工作覆盖了庆阳香包传承、设计、销售、展示各个环节,持续拓展产业链,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脱贫户、残疾人和2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累计培训8000人次。 庆阳香包绣制是传统美术类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2020年 ,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设立。坚持走“小泥塑大产业”发展策略,大力推行“非遗 + 创意 + 旅游 + 研学 + 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坊下属加工生产农户68户,对口帮扶脱贫户11户,工人35名,开发设计创作新的泥塑品种60多项,年产泥塑等各类手工艺品10多万件,年度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余人次。工坊已培养了300多名学徒,解决就业总数118名,安置脱贫户及残疾人就业6人,带动从事相关产业脱贫群...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3年3月24日,贵州省2023年阳戏(贵州阳戏)保护与传承工作会在贵阳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鸣锣开道 阳戏迎春”为主题,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办。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任龙佑铭,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车向勤,贵州省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副院长、一级编剧曹海玲,原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马军,贵州师范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母广元领舞锅庄 石椅羌寨文化广场 石椅羌寨寨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目前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本报今起开设“非遗焕彩新时代”栏目,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发展,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助推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编 者   高耸的寨门,秀美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日喀则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非遗工坊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设立,带头人果杰推动非遗工坊开展技艺传承保护工作,推动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打造非遗品牌、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途径等多种举措,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在进一步提高项目和相关产品区域知名度、助推白朗县非遗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古喜格雕刻通常以石质、木质、动物骨头作为原材料,以立体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依托傈僳族服饰等多个非遗项目,设立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联合了3个以传统织布、传统手工缝制为主的家庭式民族服饰加工点。工坊带头人为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村民此路恒,现有固定员工43人,其中州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名,占比41%,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以上。如今,工坊年均生产销售民族服饰4万套(件)以上,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农户95户190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21户42...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游客购买土布(供图: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河北省推荐申报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黄骅面花:面花里的脱贫滋味”5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从“在提高中保护”到活态化传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2年10月30日,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当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并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孕育了灿烂夺目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加大黄河流域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