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茶采摘季,漫山遍野的茶树碧绿连绵,茶农穿梭忙碌着采摘嫩绿的叶尖儿,谱写春天里的美好乐章。近年来,各地深入挖掘茶文化与茶历史,积极打造茶旅新业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同时,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地更是积极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让传统茶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本版将通过视觉呈现和沉浸采访,展现“一个春天探访一片茶山”的故事,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传奇。
一、浙江杭州西湖茶村:龙井之乡品春光
▲ 郑秀珍在自家茶园采茶(供图:受访者)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
作为龙井之乡,浙江杭州西湖茶园漫山,连接云天。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茶树,在每年的这个时间,被一阵阵绵绵细雨柔声唤醒,然后吐出新芽,碧绿如染。
坚毅的山石间流动着潺潺清泉,划破寂静的空间;温润的水汽里氤氲着幽幽茶香,在天地间飘散;茶农的帽尖穿梭在堆叠浓翠、错落有致的茶田,欢笑声缭绕耳边。“像这样,用食指和大拇指挟住幼梗中部,两指微微用力一捻,鲜嫩的叶片便落入掌心,采摘三五片之后再放进腰间茶篓。”祖辈都生活在西湖龙井盛产区的郑秀珍一边演示着采茶的正确手势,一边介绍。
采下新鲜茶青经过摊青后,就要开始炒制了。作为绿茶的一种,西湖龙井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茶种,讲求“色绿、香郁、味醇、形美”。据16岁就开始学习龙井炒制的高级制茶师王晓东介绍,西湖龙井大致含采摘、摊放、青锅、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9道制作工艺,其中又包括抖、带、挤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
随着茶村人走出村子经商创业和近年来机器炒制的风行,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曾一度面临技艺断层,但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西湖茶村的年轻人也开始大规模地加入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湖龙井茶的分量和西湖龙井茶人的责任,正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努力从前辈手中接下振兴家乡茶产业的使命。”作为茶文化普及和传播的公益人,王晓东欣喜又感动地表示,未来龙井人更要用茶讲好中国故事。
开办农家乐、茶楼,电商助力茶叶销往外地,吸引艺术家写生,成立陶艺、布艺、木艺、茶艺等艺术工作室,发展茶叶文创及周边,积极兴建茶文化观光园、进一步践行茶旅融合……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西湖茶村也勾勒出绿色发展的小康图景。“接下来,我们还将共同发力,挖掘龙井茶历史遗存、文化脉络和传承实证,将茶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进一步推动西湖茶村的乡村振兴,更让茶文化代代传承、让茶村历久弥新。”王晓东说。
二、湖南安化天茶园:云雾之下采茶忙
▲ 湖南安化天茶园的壮美云海(摄影:夏国安)
在千年贡茶之乡湖南省安化县有座红茶名镇——烟溪镇,因周边溪流密布,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历史悠久的天茶园就坐落在烟溪镇。
地壳运动造就了天茶园特殊的地理风貌。四面悬崖峭壁,山下流水甘洌,怪石嶙峋,或险峻异常、或巍峨高耸、或姿态秀美,十步一景,处处有惊奇。天茶园山下的大峡谷,是汉唐时期武陵郡古道和重要的军事隘口,是湖南三十八大峡谷之一。天茶园内景观丰富多样,有湘黔古道、品茗台、炼丹台、龙脊石、贵妃崖等人文自然景观,还有冰碛岩、飞瀑、涌泉、云雾流彩等独特的地理景象。
清明前夕,走进海拔800多米的天茶园,云雾笼罩之下的茶园如梦似幻,顿觉天茶园被游客称为“梦中的蓬莱仙岛”实属不虚。正值采茶旺季,上百位茶农身负背篓,于雾霭中穿梭于茶园之中。轻嗅一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湖南烟溪天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敏介绍,天茶园是该公司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在古茶园的基础上,公司自2004年起扩种有机茶园。“目前,天茶园的面积达2000多亩,我们不仅种茶,还种植红豆杉等名贵树种。”夏敏说,“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山有千峰都绕水,茶无一叶不腾云’是天茶园的真实写照。”
原生态的奇松、怪石、云海、茶园使天茶园成为远近闻名的茶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每年清明节前至谷雨之后的采茶旺季,更是有很多爱茶的游客慕名前来寻古道、采茶叶、看云海。每逢节假日,天茶园每天接待游客数千人。
感受传统制茶技艺是游客来到天茶园的必打卡项目,园内的制茶体验馆通过展陈和体验活动,向游客展示着完整的制茶流程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天茶园内的制茶车间,50岁的安化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夏国勋带领20多位制茶工人忙碌着,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最近干茶产量每天都在几百斤,山下的制茶车间还有很多工人在加紧生产。”夏国勋说。
来到天茶园,云海日出一定不能错过,气势磅礴中透着水墨写意的潇洒与不羁。在天茶印象民宿,拉开窗帘即可观看云海日出,每逢假日,一房难求。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更多的人知道了安化这个地方,来我们天茶园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夏敏说,“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茶文化,我们正在天茶园内加紧建设一座茶文化博物馆,将于2025年前建成开放。”
三、福建燕子窠生态茶园:春茶又绿武夷山
▲ 春光里的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供图:受访者)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徜徉春光里,一片片粉红的樱花、金黄的油菜花和一众不知名的花树争奇斗艳,不经意间,以为置身美丽的公园里。谁能想到,这里其实是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
春茶又绿武夷傍,比翼归鸣燕子窠。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南傍九曲溪、东倚三仰峰的燕子窠,是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因苍翠峰岩上两片重叠的巨岩形似歇息的一对燕子而得名。这里过去与其他茶山无异,“生态茶园试验”改变了这座茶山的命运。
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点,燕子窠生态茶园占地1000亩。201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 福建农林大学派驻南平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廖红将生态茶园模式带到燕子窠。
祖祖辈辈种茶、对茶园感情深厚的星村镇茶农、首席岩茶厂创始人杨文春成为坚定的燕子窠生态茶园践行者。310亩的首席燕子窠生态茶园基地,茶叶优质率和精制率不断提升,成为“网红”打卡点。
“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山顶保留植被,山腰是完整生态圈,山脚流淌带状流水,保障茶园生物多样性。生态茶园通过在茶园间种大豆、油菜等绿肥和绿色栽培的创新模式,让土壤积蓄丰富的营养元素,使茶树蕴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燕子窠生态茶园成为“三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区样板地,茶叶收购价提高三成左右,茶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目前,南平全市约85%的乡镇、约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近来,茶农还自发组建“茶部落”,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抱团发展、提增效益,持续带动增收。2022年,首批重点培育的11家茶叶产业化联合体累计带动茶农1.6万余户,户均收入超10万元。
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杨文春和茶农欣喜地感受到,申遗有力推动茶产业优势资源整合,做强茶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环节,充分展示茶产业的产品类别多样性和区域互补性特点,推动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传统制茶技艺,为传统制茶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在武夷山,茶民宿、茶空间、茶庄园、茶博馆等遍地开花。茶旅融合不仅助推营销市场,也成为旅游发展新引擎。
如何让种茶、制茶、售茶、品茶等茶文化为游客所接受?让非遗重归生活,彰显当代价值?这是文旅融合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现实课题。“我们企业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我们目前有可观可摘的千亩茶园、可修可居的民宿嘉叶山舍、可研可学的吴觉农纪念馆等场馆构成的福莲茶庄园,让来武夷山的游客在一山一岭一田一园中看到当代品质生活的模样,在一餐一饮一居一行中听见传统文化该有的声音,在一画一册一人一众中感受共同富裕的未来。”福莲茶业公司董事长魏莉宁说。
杨文春、魏莉宁和许多武夷山茶人牢记两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燕子窠考察时提出的“三茶统筹”发展的嘱托,正坚定不移走在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路上。
四、云南凤庆安石村:滇红茶香飘万里
▲ 安石村滇红茶制作现场(供图:受访者)
清明时节,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安石村的茶山满眼翠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嫩绿的茶芽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头,耳边不时传来鸟叫声……时下,安石村已经进入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茶农头戴草帽、身背茶篓忙碌在连绵的茶山间。
凤庆县是世界滇红之乡,1938年,滇红创始人、中国知名红茶专家冯绍裘带领茶界先辈成功创制出滇红茶,经过大量出口滇红茶,为抗战筹集了大批物资和资金。滇红茶的诞生,有力支援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充满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和家国情怀。
1958年,滇红特级工夫红茶被认定为国家外事礼茶。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期间来到昆明,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滇红特级工夫茶”作为国礼赠送给伊丽莎白二世。2014年,临沧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滇红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安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维菊介绍,目前安石村共有茶园10405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6664亩,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走进安石村,三五成群的游客兴致勃勃地跟着茶农采茶,采好茶后就在村里现场体验做茶。有的游客走进了怀旧感满满的滇红活态博物馆,了解滇红茶的历史。有的游客走到茶花谷赏花,吃茶叶煮鸡、凉拌茶叶等充满新意的茶美食。
3月29日,香寄茶业(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厂长、滇红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其飞自主建设的“香寄茶业滇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挂牌对外开放,游客如约而至,在这里,人们进一步了解滇红茶的制作工艺等,这里也将成为滇红茶教学、传承、研讨、交流等的阵地。
“这两天就有北京的游客来我们村,他们选了两棵茶树的鲜叶购买下来,让我指导制作滇红茶。”李其飞表示,现在的安石村,以茶兴旅,取得良好的发展。安石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安石村的滇红茶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旅游也越发兴旺,村民的收入日渐增加。据统计,安石村景区今年1月至2月接待游客29.1万人次,旅游收入165.4万元。
申遗成功后,李其飞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说:“以后,我会以传习所为中心,做好以师带徒、以老带新,把中国滇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我们要把滇红茶做好,让滇红茶香飘世界。”据悉,申遗成功后,为全力做好“后半篇”保护文章,凤庆县立足独特的滇红茶人文历史、田园生态、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建设。目前,滇红第一村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已被列入首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试点。
陈维菊介绍,接下来,安石村将紧扣“滇红符号”,以“茶为基础、旅为融合、文为灵魂、康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的滇红茶产业,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一体化发展,着力将“滇红第一村”打造为以“滇红茶”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文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