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拓宽渠道 精准细分 提升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杜美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塑形 铸魂 赋能——用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引发文旅工作者热烈反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重要一环。下一步,如何让文旅力量继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促进、双丰收,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南方报业天空城兴趣社区承办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下面简称“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公布获奖结果,东莞市文化馆选送的《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等10个案例获得精品案例奖,佛山市博物馆选送的《“佛博坊”之“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10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非遗进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刘莉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详细答复。今年两会,她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就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等提出新建议—— 我的思考:如何让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 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第一线。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都组织200余场文艺下乡活动,其中包括6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何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一直关注的话题。“大运河北京段两岸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对之发掘整合,打造一条北京的‘大运河非遗之旅’。”她说。 杨利慧介绍,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摄影:赵敬东/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入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建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复。今年他关注的重点涉及深化非遗传承人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个层面—— 郑晓幸...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2年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召开。 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值全国两会之际,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十项任务。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创新传承非遗文化,需要保留其本真样态。这样才能保住它的精髓和内涵,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地传承下去。”在谈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时,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代表说。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800年历史的梨园戏一直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从事梨园戏40余年,曾静萍代表专注于抢救、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这几年,她组织剧团演职员抢救、整理、上演《陈三》《吕蒙正》《朱买臣》等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十余台,对发展古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凌云代表说,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徽州,孕育了灿烂的徽文化。看到马头墙人们就会想到徽州,看到花格窗就会想到“梦里老家”。 201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2021年,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山市成为安徽省唯一同时拥有文化自...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