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挖掘沈阳的“里子”,做成沈阳的“面子”
2015.03.23
专题报道
3月9日,辽宁省文化厅向社会公示了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共58项。其中包括了由沈阳市申报的刻瓷、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沈阳满族堆绫技艺和华山正骨诊疗技法等四项。 沈阳市从2005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沈阳的谭振山民间故事、东北大鼓等非遗项目。2007年成立的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是让沈阳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副省级城市...
查看更多
二月二民俗: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2015.03.23
专题报道
“融会了古时多个节日习俗文化” 二月二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日子? 夏历二月二在民间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多种称呼。 民间传说,伏羲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每年在天气转暖的二月二,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所谓“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尧、舜、大禹、周武王等帝王仿效,因此人称这天为“农头节”,后来谐音为“龙头节”。 元朝学者熊梦祥所著元大都即今北京地区志书《析津志·风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可见...
查看更多
城镇化如何与非遗保护同行
2015.03.09
其他新闻
“非遗保护问题和雾霾问题一样,值得全社会关注。”今年两会上,当被问及非遗保护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如是说。 田青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保存的一段视频,视频是他今年春节期间前往陕北基层考察的见闻:一个村庄偌大的戏台上,演员卖力地表演当地传统戏曲,台下却空无一人。据他介绍,这个村庄正在空巢化,年轻人纷纷进入城市,留守的当地人更愿意待在电视和电脑前。“这让我感到很苍凉。”田青说。 田青的话道出了我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非遗...
查看更多
新春话年画
2015.03.03
专题报道
□演讲人:薄松年 ■演讲人简介: 薄松年先生生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师从著名美术史家王逊教授。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中国美协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委及顾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年画艺术史》、《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绘画史》、《中国民...
查看更多
千奇百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2.02
专题报道
近日,《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组世界上最奇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土耳其的“说书人”到阿卡俾格米人的和声歌曲,要评选“全世界最非比寻常的文化传统”,竞争者可不少。而其中一些文化传统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认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设立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这个名录中收录了281项文化遗产。 联合国每年都会允许各会员国政府提名一个新的文化项目供联合国审批。一批这方面的专家和一个叫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组织会对提...
查看更多
让非遗“活”起来——湖南非遗保护现状探析
2015.01.26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非遗文字传承:陕西biang字意外找到安徽兄弟
2015.01.22
专题报道
陕西的biang字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近日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中,来自陕西特色小吃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第一次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这也是biang字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中进行展示。这次biang字一出江湖,不仅立即引来国内专家、学者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兴趣,还意外地找到了远在安徽的一个“小兄弟...
查看更多
方寸间的文明 手心里的传承————聚焦“我们的文字”非遗跨年大展
2015.01.22
专题报道
参展传承人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传承人创作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职业——佣书。自东汉以来,这种受雇于官府或个人以抄写为生的文士被称为“佣书人”。出使西域的班超就是最早的“佣书人”之一。 如今,佣书这种职业早已消失,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敲击键盘写字、借助屏幕阅读,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提笔忘字恐怕在所难免了。近年来,人们已经觉察到现代科技给
传统文化
带来的冲击,不少文化活动和...
查看更多
从“实验区”到“保护区”: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2015.01.22
专题报道
保护区的管理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陈华文 从2007年至今,文化部一共批复建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继续保持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在优秀地方
传统文化
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保护方面,都具有其他保护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机制建设这一决定并影响保护区的实际效应和保护成果的机构建设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人对当下18个实验区中的17个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其中,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的有1...
查看更多
浅谈青海藏戏面具艺术
2015.01.12
专题报道
一、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在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多维起源中,藏传佛教文化始终是一股奔腾不息的动源,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成为民间藏戏面具艺术内涵的主要构成部分。更引人注目的是,藏传佛教造就了藏戏面具的独特神韵,而藏民族对面具的审美趋向,也只能在藏传佛教领域里驰骋自己丰富无羁的想象力。历史上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本派的佛法教化,将一些流传在民间或佛经中的故事内容,逐步注入...
查看更多
1
397
398
399
400
401
474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