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30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八   
搜索
专题报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不仅是具有充沛文化创造力的民族,更是珍爱文化传统的民族。主要以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见证,也是中华儿女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西藏自治区的文化发展,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查看更多
要闻
图1 座谈会现场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丰泽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纪念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活动于2019年11月20日至30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南音保护传承成果展、纪念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座谈会三大板块。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
查看更多
要闻
图1 “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暨理论研讨会现场 在粤港澳地区迎来第16个“粤剧日”之际,为纪念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暨理论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广州举办。 11月23日晚,“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晚会在广州大剧院举...
查看更多
要闻
2019年11月27日至28日,“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江西赣州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有关负责同志,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分管领导、地区管委会、地方人民政府等单位负责同志,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共210余人参加活动。会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  表演:王毓宝 刘迎 刘渤扬 苏州评弹《杨乃武·三大宪大堂翻案》  表演:金丽生 张敏 相声《戏剧与方言》  表演:魏文亮 王佩元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 曲艺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发展,到推动和加速期,再到稳定和反思期及目前的“发力”期五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关注传承人能力的提高,再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非遗研培计划旨在使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非遗经纪人或文化中介人队伍也可为非遗的推广与创新助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也逐渐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但现代产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手工劳作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今天中国青年网带大家走进“江西省兴国县兴国山歌进校园实践案例”。 兴国实验小学师生表演兴国山歌 在江西兴国实验小学,兴国山歌就像阳光和清风,无处不在。不管是在音乐课、中队课上,还是上课前、放学时,孩子们总会唱起以“哎呀...
查看更多
要闻
原标题:2019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即将启幕:发现非遗的力量  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主办的 2019 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亮相上海世博展览馆。 本届手造博览会以“中国手造,蒸蒸日上”为主题,邀请西班牙、德国、日本、法国、奥地利、英国等20余家国际展商,包括刺绣、编织、布艺、造纸、竹艺等80余项国内外非遗手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要进一步挖掘和传播江苏非遗文化品牌。”“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扬州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做出扬州运河城市特色。”“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仍需吸取国际经验。”……近日,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大变局背景下的对外传播国际高峰论坛”江苏非遗对外传播分论坛上,2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聚焦江南非遗传承创新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围绕挖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江苏非遗资源,探寻江苏以及长三角地区非遗对外传播的新思路...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前非遗时代的生产复兴,二是面向非遗实践的文化复兴。生产复兴关注保护性开发、产业布局调整、技术适度创新和市场经济效益;文化复兴基于生产之上,突显传统工艺的内生和外延价值,关注其对家族、村落、行业和民族等多层面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揭示并厘清传统工艺复兴的两个阶段,有助于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本土化实践,有益于深刻认识因文化复兴所带来的传统手工文化自信与价值理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