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姚安坝子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姚安县      姚安坝子腔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样式,主要流传于姚安县境内以汉族为主的村寨中,多在春耕栽种季节和秧苗拔绿时由汉族青年男女以对唱方式演唱。   姚安坝子腔历史久远,据传系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由中原传入,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趋于定型。它有上坝子腔和下坝子腔之分,上坝子腔中融入了山区彝族的情歌小调音律,演唱时声音圆润柔和,音律低沉优雅,俗称“小病腔”。下坝...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
查看更多
广东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台山市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
查看更多
广东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
查看更多
宜昌丝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灵璧菠林喇叭流传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是已故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主的民间乐班创造的唢呐演奏艺术。唢呐,俗称“喇叭”,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该传统由波斯传入,在金、元时代,传到中原地区。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周姓直系有男女老幼乐手共计百余人,外姓徒众上千人,形成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 灵璧菠林喇叭自清末形成以来,一直以曲牌丰富、彰显礼仪、盛传不衰而著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砀山县地处安徽省最北端,与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接壤。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曾经横穿境内七百余年,水陆交通畅通,商贾云集,素有九洲通衢之美誉。齐鲁礼乐典仪与梁宋中原文明交汇,形成了厚重的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积淀。唢呐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是砀山县这片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上的一枝艺术奇葩。据考证,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砀山县广泛流传。明代王磬在其《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肇州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