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其他新闻
第二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悉尼展演暨中澳悉尼星光盛典隆重举行   为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促进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青少年的国际文化交流,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澳大利亚教育学会、美中教科文基金会、澳大利亚国际青少年文化促进会、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际友好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北京中科艺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澳大利亚中文学校联合会协办,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星光基金资助的第二届悉尼国际校园艺术节暨“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论坛
长三角“非遗”保护之思 ——朱恒夫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   这些年,尽管“非遗”在媒体上是一个高频词,但不少老百姓还是觉得“非遗”离自己很遥远。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询问50位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成年人,请他们说出本省市5个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乎没有一人能够全部说出来。问他们保护“非遗”的意义,回答最多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了”。如果说这代表了普遍观点,那么我们的“非遗”传承的前景是令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索非遗保护有效路径施维维 沙头角鱼灯舞通过在院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得以更好地传承。 陈观华 摄    香云纱因为时装的介入而进入成熟的商业化模式,“香云纱染整技艺”得以传承。  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非遗的保护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让曾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日渐消失。  深圳和珠海,这两颗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口东西岸的“双子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如今,这两座年轻的城市,正以各自的方式挽救那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民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不失精髓 不断创新张逢学展示造楮皮纸的原料和成品精美蜀绣    签约142.3亿元,拉动成都当地各类消费42亿元……7月8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了第四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一组权威数据,这一数据令人欣喜与振奋。  6月15日至23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来自国内外的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到了成都,让广大民众享受了一次文化饕餮盛宴。本届非遗节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围绕这一主旨,本届非遗节首次设立了“非遗生...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缩短传统与生活的距离 谢飞君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次年8月,中国加入该公约并成为第6个缔约国。今年是公约颁布10周年。在国家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上海的非遗几乎涵盖了所有门类,如何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做好这些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项目传承人、区县非遗工作的统筹者以及这个领域的保护专家,都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在具体保护中面临的难题,秉承的理念,又将给下一步的上海非遗保护提供方向...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戚永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样式,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人们在不同领域所达到的历史文化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元素渐行渐远,以至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技艺...
查看更多
论坛
警惕非遗热背后的“强迁”和“改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学界讨论了至少有10多年了。非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所关注,乃至形成了一股非遗热。这种热潮背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呢?    非遗不能沦为单纯的表演。在南方某个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有一种火神祭祀,这种祭祀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历史上它应该是全村民众共同参与的。舞者为祭司,舞蹈充满了原生态的神秘韵味。可是时至今日,整个火神祭祀几乎看不到当地民众的参与,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年间      这是两个“十年”——一个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至今整十年,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年。这期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做得怎么样?     在9日文化部举行的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周年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较为一致:作为较早加入公约的国家,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全民保护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中的宝贵经验...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要以“人”为本 张晓明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很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那种附着在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上的遗产,其重要特点就是依托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其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人的行为。伴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代表性传承人慢慢老去难以为继,人们日渐认识到:只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非遗”不再遗憾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却渐趋恶化,面临诸多遗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活灵活现的皮影戏表演、华丽绚烂的少数民族服装制作、声势浩大的羌族羊皮鼓表演,到哥伦比亚黑白狂欢节、撒丁岛牧歌文化、印度尼西亚的蜡染印花工艺,再到色彩鲜艳的木版年画、漂亮玲珑的庆阳香包、制作精美的油纸伞,甚至是成都的盖碗茶、雅安的黑茶……  这些你听说过的、接触过的、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