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26   星期五   农历八月初五   秋分 秋分
搜索
专题报道
口传文化保护遭遇技术瓶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保护时代 佟文立     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今年5月17日,由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12个单位组成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通过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虽然《纲要》至今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在5月7日公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已经列明了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重点工程”,其中以“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的科技含量提升尤为具有“新意...
查看更多
论坛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明  江朝戈金    2012年2月21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迄今所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其文化和学术价值绝不能低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与三大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以特异的存 在方式,神秘的传承和流布规律,昭示着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刍议 刘魁立                                                                                        任何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必然存在于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同时也伴随社会生活的进程nu演进和发展。民众社会生活既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存在的上壤,也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发展的“资料库”和动力源泉。    首先,文化是人所创造...
查看更多
——以中日韩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为例
论坛
提要:作为仪式政治的重要手段,国家祀典在王朝时代结束之后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从而变为一笔公共的文化遗产。当代人应如何保护和利用这笔遗产,使其既能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日韩三国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分别代表了国家祀典的三种传承模式:韩国的以承续古礼为目的的国礼模式,日本的完全民间化的模式,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半官半民式的地方公祭模式。通过比较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公祭模式不仅是历史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昆曲专家叹传承难:"百戏之祖, 最要紧的是抢救"  2012年6月29日,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昆剧爱好者、研究者和曲艺工作者齐聚昆山,在昆曲的发祥地共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盛况。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昆剧节期间举办的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坦陈昆曲繁华背后传承发展的种种忧虑。 《长生殿·小宴》剧照。     81岁的中国昆曲研究会名誉会长丛兆桓告诉记者,1956年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一出戏救活昆曲...
查看更多
论坛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周和平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故宫、古代典籍等;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音乐、歌舞、武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或“无形”的形态存在,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创造并与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
查看更多
论坛
荆楚端午习俗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姚伟钧      摘  要:荆楚地区年节习俗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具潜移默化陶冶人类性情的力量,是中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文化产业应该有效地使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厚的文化宝库。    关键词:荆楚  端午  非物质...
查看更多
论坛
 “异化”端午节与传统节日危机  汤嘉琛     6月23日是端午节,单从节日文化的渊源来看,在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文化气息应该是最浓郁的。它因诗人屈原怀恨投江的故事而生,荆楚文化为这个节日打上了诗意的底色;它以食用粽子和饮雄黄酒的节日风俗闻名,将美食文化与时令特征完美结合;即便最初作为祭奠仪式的龙舟赛,如今也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图谱中,民间社会认同度颇高的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一起,被视为中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大展“京味儿”满满           “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这次大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营造浓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达到广泛深入开展保护、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此次展览的内容包括: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类别项目的展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别项目的室内展演;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十七大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新阶段2012年1月31日,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仪式在京举行2008年2月26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戏曲专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重庆市川剧院徐超等展示川剧特技“变脸喷火”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举行流传在新疆的蒙古族舞蹈《少女萨吾尔登》  《非遗法》出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