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展会热潮能否给非遗带来持续热度
2014.12.05
专题报道
兔爷、毛猴、内画壶,京味十足;牙雕、潮绣、釉上彩,南韵风情。不同的手工艺品却都是精巧细致,同时这些手工技艺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一词被提出到现在已有13年的光景,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非遗行列。 非遗嘉年华、非遗博览会、非遗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各种形式的非遗展览近年来频频现身于公众视野。然而非遗展览热能否带动非遗走向市场化?各类非遗展览能否真正宣传非遗的文化内涵?非遗展览能否改变目前的非遗现状?非遗...
查看更多
首个国家级非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揭幕
2014.12.02
其他新闻
“中国砚都”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7日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华兴端砚厂揭幕,该基地由中国制砚艺术大师、“端砚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焕明创办。 梁焕明生于端砚雕刻世家,自小跟随父亲梁少芬学艺,自1978年始,师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砚鉴定专家曾土金学习古端砚的识别与鉴定,现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技艺)传承人。 记者了解,梁焕明先祖曾于清光绪年间在广州开懋隆砚铺,以技艺超群而蜚声四海,祖...
查看更多
天津非遗保护:融入创新设计 唤醒传统之美
2014.12.01
专题报道
开辟非遗高端之路 更新津门文化标签 说起一座城市,人们首先会想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那么,海河畔、塘沽口的天津有哪些文化标签呢?人们耳边可能会响起嘹亮的京韵大鼓,驰名八方的相声曲艺,眼前浮现街头热腾腾的煎饼果子、薄皮大馅的狗不理包子、酥软香脆的十八街大麻花,老美华、盛锡福是天津人身上“穿戴”出的老字号,风筝魏、泥人张是人们赏玩的工艺品……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标签,渗透进天津人的衣食住行,让生活在天津的人更恬淡,也更容易满足。如今,这些文化...
查看更多
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
2014.11.18
论坛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几乎无一幸免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建筑被毁灭消失,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陷入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惨境。迅猛异常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毫不留情地对城镇乡村进行了摧枯拉朽式改造,也再一次摧毁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使它们难以存留、传承,许多鲜活的优秀遗产濒临灭绝的境地,致使先后有两代人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对
传统文化
记忆的传承。 在此背景下,对遭到破坏而濒危的民俗文化遗产实行修复和维护成为当务...
查看更多
非遗需避免“文化物流”式的传承
2014.11.15
论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和申遗热潮的兴起,以及体制内相关非遗机构的建立和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与规范化,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然而,急迫的现实状况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初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古老的农耕文化传统随着许多民族古老村庄的消失和习俗的流变,文化也进入快速转向遗产时期,而一些已成为遗产的项目面临着艰难的传承困境。许多上世纪初出生的非遗传人己离去。非遗申报加项目保护的工作模式和自上而下的体制化工作理念已不能...
查看更多
贵州傩文化,隐藏在面具后的世界遗产
2014.11.15
专题报道
在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傩面具是当地小孩喜爱的玩具。 没有上色的傩面具。 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令观者不禁颤栗而肃穆。 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在表演傩戏中的“报福”节目。 杨云霞雕刻的额拇指面具栩栩如生。 杨云霞在完成傩面具最后的工序—上色。 在贵州省东北角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傩戏是当地人祈福佑吉、除病消灾、镇宅、求子等不可或缺的元素。村寨里锣鼓齐鸣,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以极具威慑力的仪式驱鬼逐疫,令观者不紧颤...
查看更多
说唱艺术活态传承是关键
2014.11.15
论坛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传承存续至今,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见、珍贵的艺术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些地方,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涉及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体制等。 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中国的说唱类艺术共有345个曲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演出过的400多个说唱曲种当中,如今仍然能够演出的只有不到80个。这不足80个曲种当中,除了相声、评书...
查看更多
北路壮剧——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2014.11.15
专题报道
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的锣鼓锵锵地敲起来,正在吃饭的会马上丢下饭碗,正在睡觉也会一骨碌爬起来……这被壮家人称为“土戏”且分外喜爱的民间戏剧,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在他们看来,北路壮剧唱的不止是生旦丑武,演的不止是悲欢离合,她身上流动的是壮族的血脉,每一句唱词都拨动着古往今来每一个壮家乡亲的心弦。 北路壮剧俗称“土戏”,清乾隆年间始现于田林旧州,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戏剧形式,以北路壮话咏唱,发展至今已有近...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要从普及相关知识开始
2014.11.14
论坛
笔者日前在某电视台一档餐饮类节目中看到,一位业界颇负盛名的大厨在品尝技师现场制作的肉饼后,当即评价道:“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申遗? ”听完此话,笔者心中也当即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好东西就一定要申遗吗?申遗就是对好东西的一种肯定吗?或者说,成为非遗项目对这些好东西来说就是荣誉吗?恐怕并不尽然。 可是在当下,类似这位大厨的观念并不少见。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在我国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争取个非遗项目,只...
查看更多
民族文化的传唱者 ——记阿右旗国家级“非遗”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淖尔吉玛
2014.11.13
人物
今年83岁的蒙古族老人淖尔吉玛,作为目前阿右旗唯一的国家级“非遗”蒙古族长调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1931年,淖尔吉玛出生在阿右旗阿拉腾朝克苏木,是喀尔喀蒙古族,从小因为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从没有放弃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热爱。淖尔吉玛从小跟着家人、亲戚、朋友和周边的邻居学习,并通过婚丧嫁娶等宴请场合学会了不少长调歌曲,这些蒙古族长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
查看更多
1
625
626
627
628
629
74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