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3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六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新疆非遗的这十年
2014.08.29
专题报道
占祖国六分之一土地面积的新疆,民族众多,又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中外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此并汇,形成了众多的文化现象。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十年过去,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走向了正轨,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普及化的展示 2005年12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新疆的民族民间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受到世人的关注。那些散落在天山南北,带着泥土芬香的民间文...
查看更多
推进城镇化勿忘“非遗”保护
2014.08.29
专题报道
日前,文化部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焦点。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部将会尽快出台《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 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实施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原本乡土文化气息浓重的村落逐渐出现“空心”现象,无法找到继承者,使...
查看更多
文化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一项措施
2014.08.27
其他新闻
文化部于8月20日上午10时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介绍下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具体包括开展贯彻《非遗法》的执法检查、建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与丰富非遗的主题及表现形式、支持举办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开展大规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强调非遗环境和生态的整体保护、让非遗在当地得到公...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从城市“再出发”
2014.08.18
专题报道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将传统文明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熟人社会组织的人际关系、乡土生活培育的审美情趣、传统生产方式中滋养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的不仅是文化的符号和民族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因此,遗弃或保护,被动消亡或主动变革,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本身面临的困境,更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味道”
2014.08.18
专题报道
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依据普遍化原则,非遗不是经典文化,它属于大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文化”或“媚俗文化”。 至于非遗是...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是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器
2014.08.12
论坛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大批农田消失,原住民流失,传统村落锐减;同时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习俗发生变化,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链条断裂,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风貌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 民众参与至关重要
2014.08.12
论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地方已经自然而然地、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开始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当下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众的居住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然而,人民群众对待
传统文化
的态度并没有根本变化,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遵循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保护手段的创新,使得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由于在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人民群...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
传统文化
2014.08.12
论坛
■ 演讲人简介: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民俗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著有《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程式句法研究》、《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合著)等多部著作和几十篇论文。 ■ 编者按: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挑战...
查看更多
旦增朗杰: 用心守住雕版上的“活化石”
2014.08.11
专题报道
在旧西藏,普松乡雕刻艺人根据雕刻造诣程度分为两个等级:“哦青”和“哦琼”,招收农奴学徒继续代代相传 据普松老艺人讲述:从800多年前藏巴汗统治时期,普松雕刻技艺有了广泛的传播和继承,当时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农奴完成差役(主要是每年要雕刻各种佛经、日历、人物自传等),把自家孩子从十二三岁开始送到雕刻造诣颇深的老艺人身边经过精心培养和监督,从事长达9年的苦练才能掌握这门技艺,这种学徒传承关系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西藏之前。和平解放西藏至今,普松乡面貌有...
查看更多
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鲁锦的“第三种选择”
2014.08.11
专题报道
曾有专家评价,民间美术的前途无非以下几种:一是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下策;二是研究它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为它建一个博物馆,这是中策;三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它,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架起民间美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桥梁,这是最佳选择。鲁锦的开发乃是第三种选择的体现。 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已在齐鲁大地传承千年。鲁锦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经过在木制织机上操作的72道工序,可以通过手工制造出多达1990种彩色图案的织物。一直...
查看更多
1
628
629
630
631
632
74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