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26   星期五   农历八月初五   秋分 秋分
搜索
专题报道
从北上广深到偏远乡镇,从黎明到黄昏,似乎只要有广场,就有广场舞当仁不让。欢快的节奏中,全国每天都有千百万群众在城乡各地舞动身姿,开心欢跳,展现着人民群众追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备受群众喜爱、深植群众沃土的广场舞,以其简单易学、健康身心、丰富多样,以及场地限制小、集体参与感强等特点而风靡全国,甚至一度登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际舞台展现国人风姿。广场舞业已成为我国影响力极大、群众认可度极高、参与人数极多、覆盖地域极广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的公告 (文旅科教发〔2023〕66号) 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已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现予公布。 该系列标准包括以下11个部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 第1部分:总则》(WH/T 99.1-2023);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
查看更多
要闻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的公告 (文旅科教发〔2023〕66号) 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已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现予公布。 该系列标准包括以下11个部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 第1部分:总则》(WH/T 99.1-2023);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抖音直播业务代表徐晶晶在“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演讲 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郑鸣秋在“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表演(供图:主办方)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郑鸣秋在抖音直播间为大家带来的一曲《苏州好风光》引得粉丝纷纷叫好,通过直播镜头,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喜欢并了解评弹艺术。近年来,直播助力非遗“出圈”的事例屡见不鲜,直播平台通过打赏带来的“破圈效应”和经济收...
查看更多
要闻
多民族同唱美丽家园,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7月22至23日下午,为充分响应广大观众呼声,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再邀曾登上2023年央视春晚的“家园计划”团队举办“遇见非遗”(第八期):同一个家园——民族音乐社教活动,现场展示多民族的传统音乐类非遗,用歌声展现民族团结,唱出中华儿女心中的浓浓深情。 “中华儿女从没有放弃对家乡的眷恋……勤劳的中华儿女呦,守家园。”活动开场,来自侗族、布依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藏族...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22期:2023年7月10日—23日 ❖1.《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2.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调整工作启动 ❖3.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公示 ❖4.青年非遗保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孩子们体验南平浦城剪纸技艺(供图:福建省艺术馆) 参加暑期公益非遗培训、推出非遗系列研学营、鼓励非遗项目进社区……今年暑假,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等,全面开展“清新福建 共享非遗嗨一夏”主题活动。随着首批近300场具有浓浓闽味的非遗活动轮番登场,一拨又一拨游客在“清新福建”乐活暑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活动精彩 乐享非遗盛宴 “没想到漆线雕的...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近日,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的指导下,省非遗保护中心对2022年度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支持的“青海文化记忆工程”项目进行验收。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主要负责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和相关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实施方技术人员等参加验收会。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朱桂英对近年来的“青海文化记忆工程”项目工作予以肯定,并指出要有针对性地提升项目质量,对于项目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要严肃对待,依法依规实施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之交在于人相亲,人相亲在于心相交。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邀请东盟多国的朋友在首府南宁沉浸式体验“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增进中国和东盟民众的交流交往和互动互信。 作为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简称“非遗周”),吸引了来自中国25个省(区、市)和8个东盟国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让非遗融入生活,是非遗焕发活力的关键,也是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含有数字化元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看见”非遗 无论是传统技艺,还是传统音乐舞蹈,抑或是传统民俗,很多非遗之所以面临消亡危机,就是因为“少人关心少人问”。保护传承非遗,首先要拂拭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