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李福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63年生,2011年去世,湖南沅陵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沅陵辰州戏)代表性传承人。李福国自幼学习汉戏,后改学戏,是辰州戏下河教的第四代掌坛师。1998年,与妻子聂满娥在沅湘戏文化学术研究会上演出《姜女下池》,此后声名大振,是桃源、大庸、沅陵三县演唱戏的佼佼者。他整理了《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剧目,演出千余场次,其家人都是文化的追随者,群众称为“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查看更多
龙开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30年生,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侗族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龙开春1948年加入侗族戏班,受到本家叔祖父龙继湘和叔父龙子明的悉心指导,深得戏艺术真传,数十年间演出不断。近年来,与叔父龙子明一起,培养了戏演员近三十名,承上启下地传承了剧目28个,被誉为“侗族戏班子的顶梁柱”,为侗族戏重要的传承人。
查看更多
龙子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14年生,2011年去世,湖南新晃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侗族戏)代表性传承人。龙子明自幼随父亲龙继湘学习侗族戏“咚咚推”,深得侗族戏艺术真传,八十余年演出不断,使得传统的28个戏剧目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先后培养戏演员百余名。他掌握了戏各类人物的表演特征,擅长扮演英雄人物,目前,九十多岁高龄的龙子明仍然带着面具上场演出,并多次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介绍“咚咚推”的历史状况和艺术特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
查看更多
姚家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5年生,安徽贵池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池州戏)代表性传承人。姚家伟20岁在家父和宗族长辈的影响下,学演戏、舞。他嗓音纯正、高亢,饱含古韵,动作粗犷、刚健,原始古朴,是贵池区姚街村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戏上演后出现的佼佼者,2005年曾参加“中国江西国际文化艺术周”并获金奖。
查看更多
刘臣瑜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生,安徽贵池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池州戏)代表性传承人。刘臣瑜自幼受宗族长辈影响,参与宗教事活动,17岁登台扮演戏中的角色,擅长司鼓,并担任宗族事活动的“年首”(执事人),熟练掌握本宗族各本戏的唱腔与演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恢复中断了近三十年的戏扮演,他凭记忆书写了该宗族所演的戏剧本和舞喊段词,先后培养了十多位戏后继人才,2005年曾参加“中国江西国际文化艺术周”,并获金奖和踩街表演优秀奖。
查看更多
李增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0年生,河北武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武安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增旺1972年由其祖父李正年传授技艺,1985年至今一直担任武安戏社首。他组织恢复了武安戏的演出,二十余年来为武安戏的主要组织人和表演者,为武安戏的传承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查看更多
钟会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白族,1930年5月生,湖南省桑植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杖鼓舞(桑植杖鼓舞)代表性传承人。1936年起,师从民间艺人钟朝锐、钟朝恩、钟良旭,经过多年学艺,掌握了“九九八十一”套路,后通过对麦地坪白族七百多年的生产、生活习俗研究,以“倒丁字步”为步伐,将高难度的“四十八花枪”等武术动作融进传统舞蹈中。表演的仗鼓舞古朴庄重,更兼具粗犷与灵巧多变性。同时还熟练掌握桑植跳丧舞、花灯、舞等民间舞蹈的基本套路,是位民间舞蹈多面手。曾多次带队到吉首等...
查看更多
程金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5月生,江西省婺源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婺源舞)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参加长径驱神班,向民间艺人胡叙林、胡桂树、程仕金等学习舞,同时还跟随民间艺人查荣泉、全德师学习目连戏。每年大年初二至清明节到各个乡村巡回演出,白天跳舞,晚上演目连戏。表演古朴、刚劲有力、富有乡土气息,掌握长径驱神班全套二十四个节目,还熟悉每个剧目中人物角色、服饰穿戴、表演技巧。2005年,参演的舞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西省人民政府...
查看更多
龚茂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8月生,福建省邵武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邵武舞)代表性传承人。自幼深受当地习俗的熏陶,对舞有着浓厚兴趣,后跟随老艺人龚青山学习舞表演技艺,较好地掌握了跳番僧、跳八蛮等核心技艺。尤其擅长表演“弥勒佛”,时而下蹲敲木鱼,时而抚肚憨笑,把弥勒佛憨态可掬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期致力于邵武舞的传承与弘扬,悉心收集与整理舞相关资料,为研究舞提供文献基础。同时,还组织村中老艺人义务向村中年青一辈传授舞表演技艺,经其...
查看更多
汪宣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8月生,2015年4月去世,安徽省祁门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祁门舞)代表性传承人。18岁开始学习舞表演,每年腊月、正月或农闲时在本村跳或外出巡回表演,在传承老一辈表演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饰刘海、将军、牵狮、跳和合等角色,表演时动作跳跃、轻快、诙谐,充满憨气和稚气。20世纪80年代,协助当地文化部门挖掘舞的表演艺术和相关资料,恢复舞戏班,并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一代传经送宝,使当地舞演艺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