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66)
机构
(0)
政策
(91)
资讯
(487)
清单
(23)
资源
(53)
学术
(395)
百科
(1)
其他
(1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2017非遗保护工作: 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2018.01.10
专题报道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展演走进四川成都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摄影:陈曦) 中国传统工艺服装设计展服饰秀(摄影:陈曦) 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宁杭蜡染技艺传习所蜡画制作现场(摄影:王学思) 根深而枝叶茂。2017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如果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算起,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17个年头...
查看更多
2017年四川省非遗中心大型非遗专题展览回顾
2018.01.10
专题报道
看蜀国工匠技艺听巴蜀悦耳天籁睹绿釉烧制技艺观指尖绝妙刺绣 回看2017,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的要求,稳步推进四川省非遗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大四川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系列大型非遗专题展览。 启航2018,我们重新梳理这些展览,看看它们是如何打动公众,推动非遗传承,一步步加深公众对非遗的了解的。 最热闹的展览 名称:《天府六彩荟新年》 时间:2017年1月为什...
查看更多
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
2018.01.10
论坛
内容提要:作为农耕时代的特有产物,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时代的民众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基本性质,不单单只是一种历法体系或者说时间制度,而更是一个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今天,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就要充分发挥其作为民俗系统的特性,并使其“无孔不入”地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王加华(1978-),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2016年11月30日...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2018.01.05
论坛
摘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指导着农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围绕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点形成了众多与信仰、禁忌、仪式、养生、礼仪等相关的民俗活动。本文就节气中所包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择要
分类
叙述,并指出我们应自觉地传承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节气时令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
查看更多
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
2017.12.26
要闻
文化部就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情况及成果举行发布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此项工作报经国家统计局备案同意,由文化部负责组织开展。经过2年的努力,目前普查数据已全部入库,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普查成果。据介绍,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截止201...
查看更多
专访西藏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敖超
2017.12.22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敖超,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
查看更多
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
2017.12.19
10周年媒体报道
图1 鼓楼(摄影:欧邦兴) 一、历史与分布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侗语称“嘎老”,“嘎”,歌也,“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侗族大歌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
查看更多
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
2017.12.19
专题报道
图1 鼓楼(摄影:欧邦兴)一、历史与分布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侗语称“嘎老”,“嘎”,歌也,“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侗族大歌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其内容涉及民族学、音乐学、社...
查看更多
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2017.12.05
论坛
内容提要: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创立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为背景,探讨遗产化进程中的史诗传统及其在不同遗产领域中的表述问题。一方面,基于“遗产项目”这一专用术语的指代功能,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确认和确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公约》名录中涉及的史诗传统或与史诗传统互为关联的遗产项目作出大致清理和归类分析,围绕史诗传统进入遗产领域的基本路径和重点案例,讨论地方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话语张力。关键词:史诗传统 非...
查看更多
十余年来中国大学 “非遗” 传承的实践形态
2017.12.05
论坛
摘要: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实践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以传承实践的主体为线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传承为核心的理论准备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传承为核心的多点发展阶段;以学科为主体、社会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阶段。相应地,就实践形态而言,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可以分为三大类:非遗文献的知识形态、非遗组织的社团形态和非遗调查的田野形态,这些形态表征了一个总趋势:中国大学正逐渐成为政...
查看更多
1
71
72
73
74
75
10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