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助阵世界邮展    有了电脑当玩具,有了印刷机印年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泥泥狗”、木版年画开始被现代人冷落。而想重新振兴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除了国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外,或许这些民间艺术也应当有些“创新”精神。     木版年画     现在大都是外国人喜欢     在2009世界邮展和牡丹花会期间,第十九届民俗文化庙会也同期举行,来自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内外1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洛阳民俗博物馆西厢房房檐下,现场展示刺...
查看更多
论坛
 利用特殊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利用谈起谭  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特色经济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丹东满族剪纸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满族是我市人数众多、历史影响最为显赫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丹东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剪纸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 2008年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丹东满族剪纸这朵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奇葩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树皮到纸张的演变  满族剪纸由来已久,相传早在16世纪,女真人就已经有了剪纸,那时的剪纸材料多为树皮、动物皮、树叶、麻布等,图案也较为粗犷和简单。据有关资料记载,丹东满族剪...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忠信花灯:遗落在民间的宫廷艺术忠信镇上寮村赖伟雄自豪地拿出自家的这盏手工精制的龙凤灯,此灯参加过河源市的展览,现已成为家中珍藏。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上寮村。一个冗长而陌生的地名,静静地退守在人们视线之外,每一个限制词都把它从大都市的焦点往外推了一步。  进村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车上坐了三四个小时,突然像进入了贾樟柯的电影,车窗外是毫无章法的杂货店,店外面染着黄毛的青年蹲着抽烟。整条街飘荡着无处不在的网络歌曲,歌词像真理一样直白。  正在我努力把这...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2009年“文化遗产日”  精彩纷呈    本网讯 5月27日,文化部召开“2009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和相关厅、司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周和平副部长向与会新闻单位介绍了今年“文化遗产日”的内容和情况。文化部召开“2009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周和平副部长向与会新闻单位介绍了今年“文化遗产日”的内容和情况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陆耀儒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殷福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文化部社文司副司长刘小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全国各地庆端午       5月26日,手持香囊的“端午宝宝”在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上亮相。当日,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在“粽子之乡”浙江嘉兴开幕。文化节期间将举行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开馆、民俗歌会、端午民俗文化大巡游、端午祭礼、裹粽大赛、全国青年龙舟赛等活动。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  28日是端午节,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活动庆祝传统节日,不少地方创新过节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记者俞俭、董宇杉武汉报道:东湖...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宝山罗店龙船彩灯闹端午      今年,在宝山罗店举办的端午节活动格外精彩。一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罗店划龙船首次亮相,二是源于明代的灯彩亦同时向“非遗”冲刺。   今天上午,在第七届宝山罗店龙船文化节暨第四届罗店灯彩年会上,罗店“绝活”龙船率先登场。美兰湖上,3艘龙船蓄势待发。一声哨响,艄公桨手齐心协力,顿时浪花飞溅,往来如梭。这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罗店划龙船的首次亮相。   更美妙的场景要等到晚霞徐来后,昨晚罗店彩灯首次夜间试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手工艺人:展非遗风采 亮三晋神韵    6月10日上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太原煤炭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孝义的皮影、闻喜的花糕、临汾的“土圪塔”手工布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现场绝技演绎,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成为本届大展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40年绣就“布老虎”创新传奇  刚走进煤炭博物馆,一只只五彩缤纷、精巧可爱的布老虎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人们。只见一位阿姨正在穿针引线,一只可爱的布老虎很快就穿上一件“五彩霞衣”。 精巧可爱的布老虎...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钱途,才有前途?    2003年,为保护“民族的DNA”―――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申报工作,我市一大批民间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民俗风情等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省遗”、“国遗”。    借着“省遗”、“国遗”的光环,有的遗产扶摇直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和发展,有的遗产虽提高了知名度,却终难改变衰落的命运。大体来讲,主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的,恰恰是物质―――钱。钱途好的遗产,前途大多光明;钱途不好的,前途大多灰暗...
查看更多
论坛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记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开调查发现,由于生存土壤消失、难见经济效益,“非遗”保护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宁夏、福建等省份近年来开始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技艺编入教材,探索“非遗”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一剂良方?    “非遗”保护尝试校园模式    京剧走出了“非遗”校园传承保护模式的重要一步。今年3月,教...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