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探索   陈燮君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08 BMW中国文化之旅    2008 “BMW中国文化之旅”10月14日从首都博物馆正式启程。这是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的一项重要活动。    此次中国文化之旅从北京出发,将沿着京杭大运河,寻访中华文明传承的印迹,经由天津、山东、江苏,到达运河起点浙江杭州,并转道进入中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古徽州。沿途车队成员将探寻各地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并收集各地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实物...
查看更多
苏州评弹
2008.07.14
专题报道
苏州评弹朱雪琴(左)    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俗称说书,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现的地方曲种。在江浙两省及上海等地都颇受欢迎。评弹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到了明代,开始强调说书人要进入角色,说书时要"我即成古,笑啼皆一"。入清以后评弹进一步吴语化,在说表上有官白、私白(苏州话)之分。到了清乾隆以后,苏州评弹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经征召过一位叫王周士的艺人御前弹唱。王周士后来在苏州成立光裕公所,调整了评弹界。自此以后苏州评弹事业欣欣...
查看更多
论坛
根深才能叶茂――浅议本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王军利    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让人担心的。好在,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从来不乏忧国忧民之士。尤其是近代,饱尝外忧内患的中华民族,在抵御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经济萧条之后,我们洗心革面,奋起直追,国民经济在短短二十余年里又龙腾虎跃。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的忧虑又展示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现代西方文明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毁灭性冲击。    经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苏州话:即将消失的美丽风景? 方言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别地的特色符号之一。几年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平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搞过一次关于“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话和普通话的此消彼长变化速度非常快。 调查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90%左右的学生父母是苏州人。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在什么场合说普通话,在什么场合说苏州话等。调查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