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姚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余姚市      姚剧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祥地浙江省余姚市,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姚剧属滩簧类吴语剧种,其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系由余姚当地的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来,至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姚剧传统剧目丰富,贴近民众心理,现存《打窗楼》、《秋香送茶》等72种,多为反映平民生活、男女爱情的“对子...
查看更多
锡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常州市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锡剧唱腔音乐以“簧调”为基本曲调,同时兼有“大陆板”、“铃铃调”等数十种曲调。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英)派、沈(佩...
查看更多
锡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无锡市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锡剧唱腔音乐以“簧调”为基本曲调,同时兼有“大陆板”、“铃铃调”等数十种曲调。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英)派、沈(佩...
查看更多
锡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锡剧唱腔音乐以“簧调”为基本曲调,同时兼有“大陆板”、“铃铃调”等数十种曲调。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
查看更多
海门山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海门市      海门滨江临海,居于江苏一隅,它所在的陆地系由江中泥沙沉积而成,至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才正式设县。当时,崇明、句容等地的大批农民纷至沓来,在海门地区围垦造田。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方言和习俗,也带来了吴语山歌。经过长期发展,独特的海门山歌最终从劳动生活中脱颖而出,趋于定型。民国二十年(1931),管剑阁搜集整理海门山歌,辑成《江口情歌》,在文艺界引起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使这种特色鲜明的地...
查看更多
桐城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桐城市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明代桐城时兴歌(情歌)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独特的七言五句体式、婉转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著称,在流行地广泛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桐城歌是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民歌,其影响遍及湘、鄂、赣数省和浙西地区,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其歌体、艺术风格具有鲜明...
查看更多
吴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吴歌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即有“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挂枝儿》。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地宝卷是由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说经”演变而成的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传统说唱表现形式,在长江以南的吴语地区均有流传,在苏州地区主要流布于吴江区同里镇、张家港市凤凰镇、昆山市锦溪镇、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地,一般在乡村庙会、农家婚庆、寿诞、迁居、婴儿剃头时用方言宣唱。 从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聚,相为唱和,名曰宣卷”可见,吴地宝卷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吴地宝卷由上手一人主唱,下手二至八人(连同乐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民间文学既是伟大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民间文学面临着严峻的冲击。近年来,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动力,为当代中国人寻找文化烙印,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土壤,抢救民间文学的工程正在进行中。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邱运华谈中国民间文学...
查看更多
论坛
苏州弹词是主要流行在苏浙沪吴语地区的曲艺说书形式,经常与苏州评话一道被合称为“苏州评弹”。但较之徒口讲说而类似北京评书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则是说唱相间表演而具有音乐性的本体构成,且有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与苏州评话在新时期以来发展的相对沉寂不同,苏州弹词具有从业人员较多、创演态势活跃、艺术影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近40年间的发展,较之同样采用方言表演的其他曲种,要风光许多。这不仅由于其自身的艺术积累较为丰厚,艺术发育较为良好,艺术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