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3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六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12)
机构
(0)
政策
(6)
资讯
(269)
清单
(132)
资源
(14)
学术
(81)
百科
(0)
其他
(1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土家族
摆手舞(恩施摆手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
土家族
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
土家族
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查看更多
土家族
摆手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湘西
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 湘西
土家族
摆手舞是最具
土家族
民族特色、最能反映
土家族
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摆手舞产生于
土家族
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湘西
土家族
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
查看更多
泉州拍胸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颤头动作,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即双手首先于胸前...
查看更多
狮舞(高台狮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彭水苗族
土家族
自治县 高台狮舞是重庆彭水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已有约一百五十年历史,在当地民众中颇有影响。 在彭水,狮舞可以分为地面狮舞和高台狮舞两种。地面狮舞主要用于日常节日、生日、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活动。搭台上架的高台狮舞则多用于重大节庆和比赛,表演时常常与地面狮舞连为一体。最核心的部分是空中表演:用方桌搭台,最少7张,一般15张,多则24张,极限达到108张。狮舞表演者身披长约二米的彩绘狮纹服饰,在...
查看更多
龙舞(地龙灯)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地龙灯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当地称为“巴地梭”,是
土家族
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 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两村的地龙灯舞队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群众喜爱。据老艺人李英回忆,玩地龙灯来源于楚霸王项羽“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他家四五代人都玩地龙灯,传到现在,大约有三百来年的历史。 地龙灯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演技难度大,表演性、观赏性很强,且舞法独特...
查看更多
土家族
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族
民歌,是
土家族
人民在长期山地环境中传递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的民歌。
土家族
民歌在贵州省广泛流传于沿河
土家族
自治县境内所有乡镇,核心流布区是沿河县境内的乌江流域,辐射官舟镇、和平镇等地。沿河
土家族
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北部,乌江下游,与重庆市交界,近邻湘鄂,处于三省一市通衢地。此地为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自古是
土家族
居住区。 贵州的
土家族
民歌在代代流传中不断完善,内容涵盖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方面,按劳动题材可分为...
查看更多
土家族
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族
民歌是我国
土家族
民众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
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和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等省的
土家族
居住区。 湘西
土家族
民歌有山歌、摆手歌、梯玛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小调等类型。山歌是湘西
土家族
广为传唱的歌种,从声腔上分高腔及平腔两大类;摆手歌是
土家族
跳摆手舞时演唱的民歌,跳唱结合,色彩浓郁,深受
土家族
人民喜爱;梯玛歌是
土家族
梯玛(又称“土老司”,负责祭祀活动并且兼修医术)做宗教法事活动时演唱的歌...
查看更多
利川灯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利川市 利川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是恩施
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从古至今,一直是巴人及其后裔
土家族
人的聚居地。 利川灯歌(又名灯调)是当地
土家族
人逢年过节时,沿街沿村,划地为台,以彩龙船、车车灯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据利川柏杨17代灯歌嫡系传人全友发(69岁)说:利川灯歌始于清初,最先是由落第秀才谭功朝(鼓师、歌师傅)和吐祥(清至1949年该地属湖北利川,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今重庆市奉节县)乔国富(外...
查看更多
土家族
咚咚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龙山县 咚咚喹是
土家族
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龙山县等
土家族
聚居地区。从1994年5月在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它应当起源于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演变为能吹两个音的鸟哨,最后终于形成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 咚咚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它以直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在节下削簧凿孔,形成...
查看更多
苗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苗族民歌是植根于我国西南苗歌特质基因,涵化整合了
土家族
等民族及今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四川等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山区民歌。该遗产项目集中流布于重庆市彭水苗族
土家族
自治县鞍子镇及周边地区,以鞍子镇、梅子镇、诸佛乡驻地为中心。唐代诗人许棠在《寄黔南李校书》中说:“俗士尚巴歌”,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蛮歌走向,香凝午帐”。这里“巴歌”“蛮歌”指的就是当时彭水苗族先民的乡土乐歌。 重庆苗族民歌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曲目众多,但以情歌为主。其风格有狂放的,有羞怯的...
查看更多
1
24
25
26
27
28
5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