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2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秋分 秋分
搜索
土家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族民歌是我国土家族民众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和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等省的土家族居住区。 湘西土家族民歌有山歌、摆手歌、梯玛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小调等类型。山歌是湘西土家族广为传唱的歌种,从声腔上分高腔及平腔两大类;摆手歌是土家族跳摆手舞时演唱的民歌,跳唱结合,色彩浓郁,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梯玛歌是土家族梯玛(又称“土老司”,负责祭祀活动并且兼修医术)做宗教法事活动时演唱的歌...
查看更多
利川灯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利川市      利川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从古至今,一直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的聚居地。   利川灯歌(又名灯调)是当地土家族人逢年过节时,沿街沿村,划地为台,以彩龙船、车车灯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据利川柏杨17代灯歌嫡系传人全友发(69岁)说:利川灯歌始于清初,最先是由落第秀才谭功朝(鼓师、歌师傅)和吐祥(清至1949年该地属湖北利川,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今重庆市奉节县)乔国富(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龙山县      咚咚喹是土家族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龙山县等土家族聚居地区。从1994年5月在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它应当起源于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演变为能吹两个音的鸟哨,最后终于形成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   咚咚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它以直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在节下削簧凿孔,形成...
查看更多
苗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苗族民歌是植根于我国西南苗歌特质基因,涵化整合了土家族等民族及今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四川等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山区民歌。该遗产项目集中流布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及周边地区,以鞍子镇、梅子镇、诸佛乡驻地为中心。唐代诗人许棠在《寄黔南李校书》中说:“俗士尚巴歌”,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蛮歌走向,香凝午帐”。这里“巴歌”“蛮歌”指的就是当时彭水苗族先民的乡土乐歌。 重庆苗族民歌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曲目众多,但以情歌为主。其风格有狂放的,有羞怯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吉首市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民歌是苗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种类,曲调各不相同。各种民歌形式都是既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其中苗族飞歌曲调高亢,豪迈奔放,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演唱,深受苗民喜爱。   湘西苗族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保靖县      江河号子是指长江、黄河及其支流上船工们所唱的各种号子,江河之中水急弯大、地貌复杂的航段,行船极为困难,只能靠船工拉纤前行。船工号子也就随之丰富起来。根据行船状态的不同,江河号子可以分成多个类型,其中既有轻松的“下水号”,又有舒缓的“平水号”,更有高度紧张、近于呼喊的“上水号”和“拼命号”。   流经湘、鄂、渝、黔四省市边界的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在其流域范围内是中国土家族最大的聚集地区。旧时这里的土家族有...
查看更多
酉阳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襟楚带黔,扼湘渝要冲,是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和渝东南民歌的发源地。酉阳民歌即是在武陵山区特殊地理环境中,苗、汉、土家各民族文化融合衍变的产物,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   目前已挖掘到的酉阳民歌大约有一千七百多首,其中最有特色、最具音乐价值的是号子,以黑水号子、楠木号子和井岗号子为代表。黑水号子分下秧号、栽秧号、薅秧号等;楠木号子分起号、上田号、溜溜号、长号等;井岗...
查看更多
秀山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外缘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这里“处蜀僻远”,自古以来一直是“百里阻荒”之地,秀山民歌便在这一地区长期流传,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历史十分悠久。秀山民歌在发展过程中直接孕育了秀山花灯歌舞音乐,经初步普查,秀山民歌数量上千,单是秀山花灯歌曲就有二十四大调一千余首曲子。   秀山民歌可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生活歌四大品类,以山歌《黄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鹤峰县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人在长年狩猎、伐木、垦植等劳动中形成的,最初称为打“家业”,俗称“围鼓”、“抽溜子”。湖北省的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县等地,鹤峰县打溜子又主要集中在走马镇铁炉乡的大部分村落,系二百多年前由外乡传入。   土家族打溜子用一面鼓、一面锣、两副钹和一个勾锣组合演奏,5件乐器由5人分别操持,称为“五合班”,在当地有“鼓一、锣二、钹三声,勾锣为龙点眼睛”之说。打溜子全靠鼓面上...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人在长年狩猎、伐木、垦植等劳动中形成的,最初称为打“家业”,俗称“围鼓”、“抽溜子”。湖北省的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县等地,鹤峰县打溜子又主要集中在走马镇铁炉乡的大部分村落,系二百多年前由外乡传入。   土家族打溜子用一面鼓、一面锣、两副钹和一个勾锣组合演奏,5件乐器由5人分别操持,称为“五合班”,在当地有“鼓一、锣二、钹三声,勾锣为龙点眼睛”之说。打溜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