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2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秋分 秋分
搜索
论坛
    摘 要:  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刘德奉,1963年生人,重庆市长寿区人,文学创作一级,现任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8月7日,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来自花垣县的苗族同胞在表演都乐舞。(摄影:王天聪)7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日,来自全国8省份近2万名苗族同胞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共同欢庆苗族最盛大的活动“赶秋节”。这是去年11月“苗族赶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国内首次在立秋这天进行集中赶秋展演活动。不到7点,在距离秋场5公里外的十八洞村寨门口就已经挤满了盛装前来参加赶秋活动的男女老少,苗族姑娘们身着...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图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为总结交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保护区建设,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有关负责同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分管领导,31个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湖南省2016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该《实施办法》颁布一年来,全省各地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法制体系,加快推动非遗走进生活、走向市场,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循规而行。    如何有效地让非遗融入普通民众生活,满足群众对非遗的需求?怀化市探索将非遗与节庆活动相结合,通过举行如靖州芦笙节、通道大戊梁歌会、会同神龙裸祭、通道萨岁节、沅陵花朝节等文化节...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为维护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自2007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各地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各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通过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等方法,不但保护了非遗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发展。现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5月25日至26日,2017年湖南省非遗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指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如何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非遗保护之路,传承优秀湖湘文化,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是当下的时代课题。    会议提出,2017年湖南将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巩固抢救保护成果,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促进非遗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2016年,湖南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当神话故事搭上5D技术,以强烈的艺术效果震撼人心时;当传统出版物借助有声阅读APP,呈现全新的阅读方式时;当课堂教学、景区展示通过VR呈现,变得唾手可及时……还有一批传统的古老工艺,只能靠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一捏一揉的手工劳动创造而成。  女书习俗、黄梅挑花、土家族织锦、油纸伞制作技艺……在15日闭幕的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批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及其传人集中亮相,却难以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  “非遗+”初现活力  “手拿针线挑新衣...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4月12日,国家文化部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评估组来到吉首市,考察吉首市“非遗”保护工作。   评估组先后考察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矮寨小学及坪朗村苗鼓传习所,面对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详细询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状况及面临问题困难,深切关注传承人的生活及身体状况。   吉首市目前共有“非遗”项目67项。国家级项目有3个(《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民歌》《苗族四月八》),其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你听说过“肉连响”吗?他是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  “肉连响”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  “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对记者说,民族运动会给了非遗项目很好的舞台,相比传统的“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在民族运动会上现场表演,是一种更好的活态传承。  当下:活态传承最重要  2015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为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中国传统体育项...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