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83)
机构
(0)
政策
(11)
资讯
(269)
清单
(122)
资源
(37)
学术
(40)
百科
(0)
其他
(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2023年“非遗大讲堂”暨保护•传承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2023.11.06
专题报道
为提升非遗保护水平,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广西非遗保护中心结合
广西壮族
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实际,举办了“非遗大讲堂”暨保护•传承系列讲座。2023年度讲座从4月底开启,10月结束,共开展5期。 本年度系列讲座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面向区内各地非遗保护工作队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相关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心先后邀请了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先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季中扬教授等5位在非...
查看更多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霜降:繁霜结寒翠 值此一杯慢看秋
2023.10.24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
查看更多
广西:“非遗+旅游”,融合花样多
2023.10.23
专题报道
▲ 京族哈节期间,游客体验高跷捕鱼(摄影:黄云) 广西南宁的卢敏从小喜欢戏剧,近日,她与闺蜜在桂林旅游时,在“桂林秀峰非遗传承体验·桂林喜来登站”试戴了桂剧中的凤冠,并拍照打卡,很是过瘾。 走进该非遗体验站,随处可见桂北傩面具、桂林圆竹剖丝团扇等桂林特色非遗文创产品,这里专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国潮风、小而美的特色文化服务和旅游产品。桂林市秀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李伟介绍,打造非遗体验站点是秀峰区文旅部门为进一步...
查看更多
1分钟知非遗事丨非遗半月报第127期
2023.10.17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27期:2023年9月18日—10月16日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举办 深化文明互鉴 ❖3.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阿坝州举行...
查看更多
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023.10.12
通知公告
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桂政发〔2023〕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现予公布。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
广西壮族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
查看更多
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10.12
地方新闻
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桂政发〔2023〕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现予公布。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
广西壮族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
查看更多
侗族大歌:流传在侗族地区的古老民间歌唱艺术
2023.09.27
专题报道
侗族大歌是
广西壮族
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流传在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唱艺术,由原始宗教歌、宗教仪式歌、歌舞音乐、民歌等四部分组成。其历史悠久,最早的唱词见于《诗经》。“侗族大歌”被称为“天籁之音”,它是一种以歌抒情的艺术形式,是侗乡最具民族特色和最高艺术水准的民歌艺术。2006 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更多
非遗在广西校园薪火相传
2023.09.27
专题报道
▲王尚小学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体验非遗 近日,广西少儿戏剧曲艺展演在广西群众艺术馆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360名少年儿童精彩演绎了24个独具特色的戏剧曲艺节目,涵盖广西文场、京剧、彩调剧等戏剧品种,既有京剧《卖水》等经典片段,也有融入戏曲元素的新编儿童剧等。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工程,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内容和方式,创建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进一步加强非遗在青少年人群中的...
查看更多
2022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发布
2023.09.25
要闻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的指导下,中国旅游报社于2022年10月启动2022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征集活动,经各地推选、专家评审,最终遴选出20条市场前景好、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本次活动对20条2022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进行了发布展示,旨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大的内生动力,有效促进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20条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天津:津门故里匠心不渝非遗特色...
查看更多
2023年广西非遗整体性保护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泉州市举办
2023.09.20
地方新闻
9月18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旅游协会承办的“2023 年广西非遗整体性保护能力提升培训班”在福建省泉州市开班。 培训班采取集中专题授课、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博士、副教授葛荣玲,广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田宇,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和经验分享。培训班特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文化生态保护...
查看更多
1
5
6
7
8
9
4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