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617)
机构
(0)
政策
(35)
资讯
(1255)
清单
(259)
资源
(163)
学术
(825)
百科
(0)
其他
(8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节庆 | 腊八:年味渐浓,事事 “粥” 全
2022.12.30
专题报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送完灶王就到年。” 一岁之末为“腊”,“腊八”是春节的序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这一天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比如敬天祭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熬煮腊八粥、做腊八面、泡腊八蒜等。在节令文化里,“腊八”承载着亲情、友情的感动,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一、何谓“腊八...
查看更多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基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
2022.12.29
论坛
摘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秉持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姿态,提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保障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体系,定位于符合人民生活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
查看更多
山东: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枝间时见子初成”
2022.12.29
专题报道
2022年对山东非遗事业而言,于平凡之中显现诸多亮点。纵向发展的维度来说,各级保护项目在变多,传承人群队伍在扩大,技艺类等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在增加;横向观察的维度去看,与全国兄弟省市区相比,山东自身的非遗品牌正在持续打造,尽管部分工作仍有差距,但非遗战线干事创业的劲头足,能够客观科学认识当前环境形势,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唐代诗人韩愈写过一首《题榴花》,中有“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一句。用来比喻当下山东的非遗事业...
查看更多
非遗数据知多少丨瓷器烧制技艺:窑火未灭,薪火相传
2022.12.26
专题报道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非遗十大门类项目的传承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分类保护措施,是非遗保护工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
查看更多
节气里 识农事丨冬至: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2022.12.22
节气资讯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
归
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节气知多少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
查看更多
节气里 识农事丨冬至: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2022.12.22
专题报道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
归
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节气知多少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复兴推动非遗“被”需求
2022.12.15
论坛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这一话题再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推上热门。我国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我国非遗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多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针对非遗保护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宣传等举措,让“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谱写新时代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2022.12.13
专题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各地文旅工作者尤其是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此次申遗成功,对于我们茶农来说,不仅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未来和希望。”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制作...
查看更多
古人喝茶这件小事
2022.12.07
专题报道
茶具。(供图:视觉中国) 现代人喝茶,只需要放一个茶包,开水一冲就好了,简单迅速;讲究一些的,就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引得围观的人拍掌叫好。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们这些“茶道”就逊色太多了。古人对茶的讲究与重视,大大超过现在。 那么,古代人喝茶到底有多讲究? 魏晋南北朝,喝茶就是“胡辣汤”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从神农时期就已经开始,战国时期的《尔雅》中,便有关于茶的记载...
查看更多
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的样板
2022.12.07
专题报道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专家热议—— 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的样板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听到这一消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福建...
查看更多
1
43
44
45
46
47
26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