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5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八   
搜索
专题报道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非遗+扶贫”将传统手工艺和广阔市场密切对接,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各地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培训精准帮扶贫困户参与就业,促进其增收。连日来,多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积极指导、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复工复产。 多方式稳复工 在复工一月有余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金盘绣工坊车间里,缝纫机哒哒声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藏族同胞用狼毒草制作藏纸 连续6年减贫人数1000万以上、全国52.4%的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国累计10万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再一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正在火热进行中的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文化和旅游部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称之为“阿堂得”,意为“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一、历史渊源 关于刀杆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延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云南边疆后,联合当地傈僳族百姓,很快驱逐了入侵者,收复了失地。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傈僳族人民便举办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并把每年正月十五定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2019年就要到了,你的日历准备好了吗?贴心的民俗君为大家准备了充满节日情怀的民俗年历。“2019年民俗年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汇集了我国目前现存的、较为公认的、范围较广的、影响较大的和特色较显著的民俗节日。2019年,翻看民俗年历,与民俗君一起,数着日子过节。民俗君自知能力有限,缺漏之处,欢迎读者补充。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批评。2019年民俗年历2019/1/1-1/31  元旦  1月1日 (农历十一月廿六)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泸水县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关于刀杆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   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仙女阿茸姑娘,在她死后的第二年农历三月十五,人们举行祭拜活动,逐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   卡雀哇节在每年农历腊月即公历的12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1991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节庆内容包括木刻传信、跳锅庄、射击猎物模型、火塘烧松叶求吉祥、喝木罗酒、剽牛等。各村寨的卡雀哇节节期前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怒族达比亚舞是以“达比亚”乐器名称命名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是怒族代表性舞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怒族村寨。 云南省福贡县地处怒江峡谷,江东和江西的怒族达比亚舞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的差异,在弹跳舞步和音乐曲调方面稍有差异,以父子、家族或师徒方式传承。 “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外形似琵琶、三弦,音色清脆、柔和、明亮、节奏鲜明,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达比亚早期为三弦演奏,后演变为四弦演奏,有12种定弦法,可以弹奏出不同内容的怒族民间曲调...
查看更多
普米族搓蹉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搓蹉汉语意为“跳舞”,是普米族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磴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由于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以羊皮鼓击节,因此又被称为“四弦舞”、“羊皮舞”。   搓磋源于普米族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伙子,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与仙女相会,第二天清晨仙女飘然而逝,小伙子为了纪念心中的仙女,便创作了一套搓磋舞。搓磋舞有很多形式,比如...
查看更多
剑川白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剑川白曲以曲调美、流传广而著称于世,是白族居住区普遍流传、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洱源县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剑川白曲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情歌是其中艺术造诣较高的类别,用白语即兴而作,流传面广,数量众多,表现力丰富,感情炽烈。剑川白曲有三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低韵白曲,分别配置高平调、中平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