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5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八   
搜索
专题报道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26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云南省非遗保护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奋战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一线,一方面,积极推进保护计划的实施,多措并举,为非遗的传承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非遗生命力的来源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茸芭莘那演出现场本报记者(摄影:孟祥宁)  作为《星光大道》 2006年度总决赛冠军,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普米族青年歌唱家茸芭莘那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从她的服饰上,你会嗅到大山野花的清香,从她的笑脸上,你会看到彩云之角那一抹飞霞。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5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保护等提案,今年两会上,茸芭莘那作为第一提案人,同其他27位人口较少民族委员联...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日前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获悉,“怒江两岸”非物质生态产业保护、藏源博物馆、茶马古道文化走廊体验区等19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全面启动,其中以拉萨、昌都、林芝为核心区的近一半项目已经投入运营,西藏充分借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积淀带转化为文化产业带,发挥其育民、乐民、富民的作用。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地区,涵盖四川、云南、西藏等7个省区,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已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但应如何提振内生动力、延续文脉乡愁?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给出建议。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它的展示吸引了一些市民的驻足观看(摄影:王秋兰)  探索“非遗”扶贫  目前,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则130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认为,“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使其成为文物,“对可以制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世独龙族文面女仅剩28人 文面习俗独特而神秘 文面女丙秀芳清澈透亮的独龙江文面女肯国芳和老伴儿文面女李文仕一家   布满皱纹的脸上,蜿蜒着青蓝色刺纹组成的图样,或深或浅,有的几乎将整个面部覆盖——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文面女因此显得特别而又神秘。  如今,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仅有28人。关注她们的健康,做好文字、图像、音视频等档案资料的采集迫在眉睫。  每年一半时间大雪封山  “贫困尚未根本扭转,但较之帮扶之初已有...
查看更多
论坛
 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王宪昭    [摘要]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活形态的精神产品,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多元的社会或文化功能。诸如制约和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强化民族的自我认识,承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传递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功能     所谓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主要指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又与人们一...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民歌”保护初显成效    记者近日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化局了解到,2008年以来,怒江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民歌”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怒江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长管云东介绍,近两年来,怒江州重点开展了傈僳族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200...
查看更多
论坛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 和少英       摘 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具有丰富多样、开放兼容、跨国跨境以及和谐共存等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证, 提出坚持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为主导、辅之以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等模式, 并强调应重视实践层面的探究以及学习借鉴国...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大遗产”观念有待更明确(观点)  乔鲁京   众所周知,“遗产”一词除了有“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这样一重意思外,还有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财富”。  早在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会议上,国际社会就提出要保护文化和环境的多样性。作为遗产保护领域最基本的概念,“遗产”从内涵上可以划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文化遗产”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近两年我国...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大熊猫”申遗成功 安阳殷墟今天表决         人民日报(记者马剑 王明浩 刘琼 刘裕国):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12日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2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申报的另一处遗产河南安阳殷墟将于13日表决。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主要审批哪些遗产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8日至...
查看更多
  • 1
  • 3
  • 4
  • 5
  • 6
  • 7
  •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