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目 录 一、总体要求... 7 二、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11 三、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13 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16 五、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2 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6 七、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30...
查看更多
要闻
5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线上“非洲法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班,来自贝宁、布基纳法索、刚果(布)和马里四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共106人参加。 中方高度评价中非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决心和行动,倡议各国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背景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协商合作,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此,中方愿与非洲国家继续加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
查看更多
学 术
编者按: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非遗法》明确了“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强调了“两大原则”:一是保护目标上,“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遗产使用上,“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
查看更多
——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
专题报道
编者按: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非遗法》明确了“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强调了“两大原则”:一是保护目标上,“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遗产使用上,“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
查看更多
要闻
5月18日,正值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指导,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的“非凡国粹·景上添花——张同禄八秩之庆艺术展暨花丝景泰蓝《盛世荣光》同心尊全国首发式”在京举行。这是一场珐琅的盛会,近200名业内领导、专家、大师及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参观张同禄大师八秩之庆艺术展,一同见证张同禄大师联袂赵春明大师首次跨界打造的花丝景泰蓝艺术品《盛世荣光》同心尊的精彩亮相。 活动现场...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对树立中国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自 2013 年提出,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朋友圈”持续壮大。“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一通”,表明了“一带一路”倡议既是经贸之路,又是沟通文化、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遗的相关举措异曲同工。可以说,“一带一路”沿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甘而可打磨漆器胎骨。 层层髹涂色漆。 安徽黄山黎阳老街上,坐落着一幢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宅,在这片繁华的商业街区显得格外宁静。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的工作室。一楼展厅里陈列着他的漆器作品,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炉…… 不同于北方漆艺的厚重大气,徽派漆艺以精、雅为主要特点。宋代以降,徽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嘉兴着力打造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依托科技、携手教育、融合旅游,人们由此触摸到有温度的百年党史。 从红色旅游升温到三星堆考古引发世界关注,从“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到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广泛激发爱国热情,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这样“活”起来...
查看更多
论坛
江苏扬州邵伯船闸守护大运河岸绿水清。(摄影: 张友国)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性文化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全长近32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自北向南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沿用2000多年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6月23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
查看更多
要闻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围绕这一战略规划,我国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中国文化名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诗人杜牧1000多年前写下的诗意画卷如今依然映在眼前。“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