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京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2001年,江苏省京剧院等6个省属文艺团体组建成立了江苏省演艺集团。2005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半个世纪以来,剧院拥有的程派传承人新艳秋,谭派传承人王琴生,麒派传承人赵云鹤,武生名家梁惠超、周云亮、王正坤,武旦周云霞以及其他数十位艺术家,为京剧院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剧院现有演职员一百二十余人,阵容整齐,流派纷呈,拥有一级演员李洁、徐全心、周丽霞等...
查看更多
越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许昌市      越调是河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陕西、山西及安徽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越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声腔音乐以越调为主,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带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越调脚色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个行当,在表演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表演流派。越调有三百...
查看更多
越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周口市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
查看更多
河北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时期,曾流行于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南至广州,东至今俄罗斯的海参崴,西至新疆的广大区域,后影响范围缩小,目前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
查看更多
正字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陆丰市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
查看更多
吕春景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满族,1945年5月生,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社火(本溪社火)代表性传承人。父亲吕松林是当地较有名气的社火艺人。9岁随父学艺,习练武生行当,亦称“武身子”。17岁进入本村社火队,在社火活动中饰演主要角色,逐渐掌握完整的仪式规程。扮相英俊,武打套路多,招式连贯,动作精准,刀、棍、枪等兵器样样精通。因年事已高,现主要从事传承工作,组织和指导本村社火队恢复社火活动的传统套路和程式,促进本溪社火的保护和传承。
查看更多
杨茂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回族,1947年4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出身滇剧世家,自幼喜爱滇剧。1958年进入昆明市滇剧团,在周锦堂、赵纪良等前辈滇剧艺术家指导下,主攻滇剧的文、武老生,功底深厚。唱腔高亢激昂、念白字正腔圆,表演做功委婉动情,细腻传神。武生动作矫捷灵活,长、短靠武生表演精彩到位。在继承滇剧传统表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发展了声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角艺术风格。在诸多剧目中担任主演,成功塑造...
查看更多
周玉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9年12月生,安徽省淮北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进入淮北市濉溪县民营花鼓戏剧团,师承淮北花鼓戏传承人周钦全。1986年学有所成并在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89年在濉溪县花鼓戏剧团担任业务团长,一直坚持演出淮北花鼓戏至今。主攻老旦、小旦、青衣,后又拓展学习老生、小生、武生、须生、丑角。精通锣鼓镲技艺,深入掌握花鼓戏的唱腔曲调与念白,在打牢传统戏曲剧目基础的同时,大胆创新,排练适合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剧目。在...
查看更多
孙来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2年1月生,浙江省温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身于武术世家,1953年考入温州乱弹剧团(后改名为温州瓯剧团),攻武生行,后于1960年拜盖叫天为师。功底扎实,技艺全面。除本工武生外兼擅小生、老生、小花脸等行当,后兼做导演工作。表演刚中带柔、武打干净利落,形成外刚内柔的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有“浙南活武松”美誉。代表作有全本《武松》《酒楼杀场》《北湖州》《杀金卖拳》《蝴蝶杯》《碧珠...
查看更多
梁伟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9月生,江苏省阜宁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71年进入江苏省阜宁县淮剧团学艺,师承京剧富连成班社传人单富鹏,工武生。1984年调入上海淮剧团,师承淮剧小生杨占魁、昆剧小生岳美缇。嗓音醇厚高亮,融南、北“生腔”为一体,表演激情饱满,极富感染力,在遵从传统的同时,大量吸收影视、话剧表演元素,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等戏剧传统手段予以充分展示。代表剧目有《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