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43)
机构
(0)
政策
(0)
资讯
(39)
清单
(66)
资源
(7)
学术
(19)
百科
(0)
其他
(12)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数据知多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
2019.04.30
专题报道
一、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不同种类和流派。 关于皮影戏起源的说法多种多样,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一位术士用幻术招魂。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戏、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
查看更多
戏曲传承的路向抉择
2019.04.22
论坛
摘要:戏曲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社会传承,一种是学校教育。社会传承是在社会实践中一种自发发展的戏曲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戏班传承、教坊传承等,以民俗生活为基础,以表演技艺为核心,既重视戏曲的艺术意义,又肯定戏曲的民俗意义,强调戏曲传承是通过代际之间共同的民俗生活、艺术实践来实现的,突出个性化的口传心授实践。学校教育是在社会传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传承方式,强调教材、教学方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知识和技能的平衡性、体系性,突出戏曲知识、技艺、审美的...
查看更多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9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工...
2019.02.22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 2019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工作的通知 办艺发〔2019〕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国家京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查看更多
粤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曲是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粤语方言区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的粤籍华侨聚居地,采用广州方言表演的曲艺品种。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二弦、提琴(一种广东本地的民间乐器)、短喉管、月琴等专司伴奏。后来还出现过“说唱”、“弹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方式。唱腔音乐极为丰富,大致分为自成系统的7个类别:1.梆子;2.二簧;3.牌子曲;4.吸收龙舟、木鱼...
查看更多
西路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海兴县 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及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形成了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至北京、天津、上海及河北、山东的大片地区,极受观众欢迎。清道光后期,定名为“西路梆子”,与同样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东路梆子并称。 西路梆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
查看更多
同州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大荔县 同州梆子是陕西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古称“同州”的陕西大荔,也称“东路秦腔”或“老秦腔”。它历史悠久,明末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演出班社。同州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二六板”、“慢板”、“二导板”、“流水板”、“垫板”、“滚板”等,其唱腔因为旋律的不同而有欢音、苦音之分。同州梆子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场使用...
查看更多
老调(保定老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保定市 保定老调是流传于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称“老调梆子”,最早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演唱的俗曲“河西调”,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初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的行当以生、净为主,而这两行又都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保定老调多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剧目一是由当地流行的木板大鼓曲目改编而来,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二是由高腔剧目移植而来,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请清兵》等...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
武生
,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
武生
,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越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
查看更多
1
2
3
4
5
6
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