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也是一种保护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不少专家学者都曾发表过意见。有人认为数据库建设只能保存非遗而不是保护非遗,而非遗保护必须是指当下的活态传承;而另一些人则强调,有一些项目其实已不适合在当代发展,花大力气去做活态传承的工作可能最终也无法实现初衷。  比如“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在杭嘉湖平原,这个昔日的丝绸之府,曾经被学界公认的全国蚕丝生产重心...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放生民间"活"保护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铸之。”文化遗产关系人们的情感记忆、精神感悟和历史认知,它不仅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和健康的空气、水一样需要精心保护。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广东,一股文化遗产保护内在驱动力由内而外、由弱而强逐渐勃发。为保护南粤大地散落的文化遗产,从政府到社会再到民间,正尝试合力处理好“新与旧”“去与留”“快与慢”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保护:既要保存“记忆”也要保护“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乞巧节、广州天河乞巧节项目,经过有组织地积极抢救,科学地悉心修复,有计划地维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我国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  西和乞巧节、天河乞巧节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有目共睹。其中有三点值得人们关注:  一是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非遗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例如西和乞巧节100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坐巧人家”妇女在数百...
查看更多
论坛
长三角“非遗”保护之思 ——朱恒夫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   这些年,尽管“非遗”在媒体上是一个高频词,但不少老百姓还是觉得“非遗”离自己很遥远。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询问50位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成年人,请他们说出本省市5个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乎没有一人能够全部说出来。问他们保护“非遗”的意义,回答最多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了”。如果说这代表了普遍观点,那么我们的“非遗”传承的前景是令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索非遗保护有效路径施维维 沙头角鱼灯舞通过在院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得以更好地传承。 陈观华 摄    香云纱因为时装的介入而进入成熟的商业化模式,“香云纱染整技艺”得以传承。  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非遗的保护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让曾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日渐消失。  深圳和珠海,这两颗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口东西岸的“双子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如今,这两座年轻的城市,正以各自的方式挽救那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民俗...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戚永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样式,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人们在不同领域所达到的历史文化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元素渐行渐远,以至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技艺...
查看更多
论坛
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造血”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和民族气质,体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生存智慧,乃至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中国非遗保护严格贯彻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存续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了以下几种保护方式: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实践证明,这几种方式各有侧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承人难找引关注专家:不能把非遗当赚钱工具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是“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6月8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南方日报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活力非遗”高峰论坛暨“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在广州落幕。    红线女、李良辉、杨虾、杨焯忠、黄钦添、黄欧、唐桥辛二公、辜柳希、韩竞生、陈柏忠等1...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以市场化运作促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戴月轩制笔坊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精品展厅  以技艺为核心的传统美术类或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历史上便自然地与市场相互依存,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淹没于商海。如何在现代条件下,使它们再次进入市场,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近日,北京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参加了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首期“非遗市场化运作”高级研修班,学习如何将手中技艺推向市场,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传承仍不乐观 如何不再“非常遗憾”  “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在联展现场制作香包。  秦晴 摄    一场热闹的展览之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仍不容乐观。缺人才、缺经费、缺创新……这些存在已久的问题依旧困扰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出主意:非遗走进课堂、提高补贴经费、提供免税等优惠政策……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想让非遗不再“非常遗憾”。但是,要真正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还需要长期的工作。   3月27日,云南昆明官渡古镇,历时6天的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