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00)
机构
(0)
政策
(4)
资讯
(231)
清单
(82)
资源
(13)
学术
(61)
百科
(0)
其他
(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国刺绣艺术的遇合与重生
2019.12.09
专题报道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当时,会议室的主席台变成了展览台,会议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类带刺绣的服装和饰品,大家研讨的主题正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主办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中国刺绣艺术是中国手工艺传统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源远流长,苗绣、藏绣、侗绣、满绣等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精彩纷呈。数千年来,一代代遍布城乡大地的绣娘和绣女们...
查看更多
“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江西赣州举办
2019.12.04
要闻
2019年11月27日至28日,“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江西赣州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有关负责同志,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分管领导、地区管委会、地方人民政府等单位负责同志,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共210余人参加活动。会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
查看更多
武陵山区(
湘西
)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纪实
2019.11.25
专题报道
绿水青山起歌舞 土风苗韵传万代—— 武陵山区(
湘西
)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纪实 武陵山深处,有一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1.55万平方公里、300多万人生活的土地上。这块“宝石”就是
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010年11月26日,武陵山区(
湘西
)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
湘西
州成为全国第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州人民倍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 国家级非遗项...
查看更多
“回家的妈妈”巧手绣出美好生活
2019.11.20
——非遗助扶贫,既能照顾家里又有收入
专题报道
初冬的清晨,湖南省
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龙潭镇龙门村家家户户的屋头陆续升起炊烟,静谧的苗家村落在烟火气中热闹起来。早饭过后,孩子们结伴上学,妈妈们则陆续赶往村办企业——花垣县新亮点服装有限公司。 42岁的刘世红是这些妈妈中的一员,这是她自深圳返乡的第4个年头。“如今既能照顾家里,每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刘世红感慨。这都得益于当地开展的“让妈妈回家”非遗扶贫项目。 家门口就业 3000多位妈妈...
查看更多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14
论坛
摘要: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的机械化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现代化生产对传统工艺有明显的冲击,原材料危机开始显现,优秀人才断层严重,政府缺乏具体有效措施,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如此,无论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
查看更多
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开幕 湖南11个非遗项目参展
2019.11.11
地方新闻
11月9日,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在安徽宣城开幕。湖南共有11个非遗项目参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出席开幕式并参观湖南展区。 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开幕 本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以“传承非遗 守望未来”为主题,设置了湖南“锦绣潇湘”、湖北“漆艺荆楚”、江西“瓷韵赣鄱”和安徽“文房江淮”展区,集中展示近年来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查看更多
脱贫攻坚中的非遗力量
2019.11.06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非遗+扶贫”的模式在让许多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的同时,助力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近日,央视《文化十分》栏目走进拉萨尼木县等地,对各地非遗助力精准脱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报道。 拉萨尼木县:非遗扶贫让祖辈留下来的手艺变成金饭碗...
查看更多
非遗扶贫——“让妈妈回家”让孩子告别留守
2019.11.04
专题报道
绣娘创作绣品 石栏镇文化馆院内开设的苗绣培训基地 10月中旬,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中,记者一行来到湖南省
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安垣县。在子腊村村口,记者见到了风风火火招呼来客的安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这位“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发起人成了当地名人,石栏镇各村寨也因非遗扶贫项目成果引发各方关注。因为...
查看更多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行稳致远——看见文化的力量
2019.11.01
专题报道
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藏族同胞用狼毒草制作藏纸 连续6年减贫人数1000万以上、全国52.4%的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国累计10万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再一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正在火热进行中的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文化和旅游部深...
查看更多
“非遗+扶贫”:指尖玩转出脱贫路
2019.10.29
专题报道
很多年轻人回贵州雷山麻料村学习手艺 10月17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在决胜脱贫攻坚战阶段,各个领域集中精力、稳住脚步,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在湖南花垣县子腊村,25岁的石翠凤加入非遗扶贫工坊学会绣花后,不用离开家人就有了经济来源;在贵州雷山县羊排移民安置小区,40岁的文尚兰在非遗扶贫工坊学习了花蔸制作技艺后,告别了贫困,生活逐渐有了光彩;在山西静乐县,30多岁的巩艳萍自从跟着她舅舅参与了剪纸的营...
查看更多
1
13
14
15
16
17
4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