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遗+扶贫”:指尖玩转出脱贫路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杜洁芳 创建时间:2019-10-29 09:26:00

很多年轻人回贵州雷山麻料村学习手艺

10月17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在决胜脱贫攻坚战阶段,各个领域集中精力、稳住脚步,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在湖南花垣县子腊村,25岁的石翠凤加入非遗扶贫工坊学会绣花后,不用离开家人就有了经济来源;在贵州雷山县羊排移民安置小区,40岁的文尚兰在非遗扶贫工坊学习了花蔸制作技艺后,告别了贫困,生活逐渐有了光彩;在山西静乐县,30多岁的巩艳萍自从跟着她舅舅参与了剪纸的营生后,目前年入2万元至4万元,使四口之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10月中旬,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组织媒体记者一行深入湖南、贵州、山西,倾听各方声音,探求非遗助力扶贫所得成效与存在短板。

公司+农户+培训:带动脱贫促增收

我国丰富的非遗项目已成为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而非遗扶贫的关键就是做好“资源变资产”的文章。

那么,非遗资源如何变为脱贫资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非遗助力扶贫中展现出优势。”湖南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简龙军介绍,“村里组建公司、统一派送订单、绣娘在家完成绣品”的模式在非遗助力扶贫中成为一条新路径。比如,2017年7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花垣县石栏镇成立首个“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基地,到2018年9月,基地建设了以子腊村和雅桥村油麻古堡寨为主的村片区,先后培训了827名绣娘,其中有500多名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回乡创业,月收入达800元至3000元。“既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又可以赚钱,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作为第一批回家就业的年轻人,石翠凤说,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同时,石栏镇还成立苗绣合作社,尝试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生产苗绣产品,与企业、职业学院合作,苗绣制品的销路也在逐渐扩大。“如今,子腊村已完成整村脱贫。苗绣技艺也从非遗资源转换成资产,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有亲子团聚、家庭完整的社会效益。”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说。

村寨中的SoHo:精神满足促和谐

从湖南、贵州至山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在非遗助力扶贫的过程中,脱贫的村寨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精神上也得到了极大满足。让妈妈回家,儿童不留守,老人告别孤苦无依,这是非遗助力扶贫产生的另一大积极效应。

贵州雷山县大塘镇年显村的甘小叶由于家里有3个孩子,所以无法外出打工,家庭收入来源少、负担重。因此,当她的表姐——苗族织锦技艺州级传承人甘小芝动员她到织锦工作室做活时,她高兴地答应了。她说,这个工作特别适合她,时间灵活,既可以赚钱又可以照顾家。“下午3点去接孩子回家做饭,白天做活赚钱,什么都不耽误。”“公司+农户”模式让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的“空心村”——贵州雷山县麻料村越来越有人气了。2017年,为了发展集体经济,麻料村先后成立了百匠银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银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集银饰加工、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银饰刺绣传习馆,带动全村46户贫困户获得增收。麻料银匠村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负责人李林书说,有了合作社和公司后,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了村,让村民家庭更加完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得以传承、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在湖南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工作多年的麻正兵有一次在村口遇到一个每天等妈妈回家的小女孩,看到孩子渴求的眼神,他当即决心振兴当地以非遗为主的传统文化,通过“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让家庭团圆。石栏镇的吴整萍13岁就辍学外出务工。结婚后,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妹妹家,过年才能团圆一次。听说“让妈妈回家”项目后,她果断返了乡。签约公司后的第一个月就拿到了1200元工资。她说,在家就能赚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非遗+扶贫:重在设计、品牌与销路

非遗助力扶贫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注重销售等环节。在湖南、贵州、山西的实地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何将产品形成品牌和打开销路是一个难题。在“让妈妈回家”扶贫项目运行的几年时间里,麻正兵投入大量精力为苗绣拓宽市场、对接相关企业。“产品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形成品牌,进一步拓宽市场。非遗资源应该致力于让作品形成品牌,达到扶贫效果。”麻正兵说。

2016年起,国家文化部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等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等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共研发了1000多种文化产品。有阵地、有渠道、有平台的相关企业与非遗从业者强强联合,成为提升非遗衍生品市场竞争力的突破点。贵州雷山工作站引进了多家品牌企业,利用企业成熟的现代管理和产销机制,有效地实现工作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品质。企业则通过与工作站合作,更便捷地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滋养和提升了品牌价值。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