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13)
机构
(0)
政策
(0)
资讯
(66)
清单
(4)
资源
(23)
学术
(20)
百科
(0)
其他
(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四时本草——天津传统中药技艺特展在东京拉开帷幕
2019.11.27
地方新闻
11月26日,由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和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四时本草——天津传统中药技艺特展在东京拉开帷幕。 2019年,依托文化和旅游部2019海外文化中心部省对口年度合作计划,主办单位通过不同主题的展览,陆续向日本朋友介绍了中国的年、京剧和服饰等,通过它们在天津的发展、变化过程,观众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
查看更多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
2019.04.01
节气资讯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
2019.04.01
论坛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2019年民俗年历
2018.12.28
专题报道
编者按:2019年就要到了,你的日历准备好了吗?贴心的民俗君为大家准备了充满节日情怀的民俗年历。“2019年民俗年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汇集了我国目前现存的、较为公认的、范围较广的、影响较大的和特色较显著的民俗节日。2019年,翻看民俗年历,与民俗君一起,数着日子过节。民俗君自知能力有限,缺漏之处,欢迎读者补充。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批评。2019年民俗年历2019/1/1-1/31 元旦 1月1日 (农历十一月廿六)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
查看更多
春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
查看更多
霍俊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7年生,山东淄博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名誉院长,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霍俊萍师从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花旦、青衣)、筱樱桃(青衣),为第七代五音戏传承人,是继邓洪山之后第二个五音戏优秀传承代表人物。她较好地继承了邓洪山的表演技艺,同时从唱腔到表演都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代表作品有:《
腊八
姐》《石臼泉》等。
查看更多
多彩活动过七夕 互动体验助传承
2018.08.20
专题报道
8月17日,河北省沧州文庙管理处和大运河孔子学堂共同举办了“中华书绣 百女绣福”七夕主题活动。 (摄影:李秋云) 8月17日七夕节这一天,各地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七夕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祈福纳祥过七夕 浙江省山海相连,七夕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据了解,全省共有14个与七夕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其中,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的七夕习俗和丽水市缙云县的张山寨七七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查看更多
博物馆里传承端午习俗
2018.06.19
专题报道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各地博物馆都会举办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端午期间,全国共有130多个博物馆举办端午节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主题展览20多个、教育体验活动160多项。安阳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重庆宝林博物馆、武山县博物馆等均推出亲子体验活动,在节日假期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贴近时代突出馆校互动悬挂在门楣上...
查看更多
古人如何过清明
2018.04.08
专题报道
黄卓绘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唐六典·尚书吏部》有规定,唐代内外官员都有“假宁之节”: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几乎每逢节气都要放假;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家、拜扫假等。清明节和寒食节由于紧连在一起,常被现代人误以为是一个节日的不同叫法,其实二者并不同。冬至后第105天是寒食节,故又称“百五节”;寒食节之后便到了清明节。在民间传说中,两个节的起始源头都是一样的...
查看更多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2018.02.11
论坛
陈勤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国家博物馆举办“戊戌新章——国博春联展”“瑞犬纳福——戊戌新年馆藏文物展”,为首都市民献上了新春贺礼。河北新乐市的书画家们正在给群众义务写春联、送祝福。近些年来,民族传统文化经受了社会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别是面对外来洋节文化的大量涌入,如何理解、继承我国传...
查看更多
1
7
8
9
10
11
1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