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6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十三   
搜索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古老艺术的现代出路       南北泥塑各具神韵     都是玩泥巴的手艺活儿,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南北及各地的泥塑也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流派。在北方,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塑造的人物惟妙惟肖,艺术风格以写实为主,比如塑造人物,有明确的比例。以头的比例为基准,按照“行七、坐五、盘三、蹲四”的比例来捏出不同情态下的人物形象。据传,由于塑造的人物形象逼真,以至于当时的京剧...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项目为国庆联欢添彩     国庆“十一”进入倒计时,甲子大庆,以长兴百叶龙、沧州北狮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表演将给今年国庆60周年群众联欢晚会增添节日的欢庆与祝福。    据参加国庆联欢彩排的有关人士介绍,届时在金水桥前中心表演区,将有数百张荷叶迎风摇曳,一朵朵娇艳的荷花沉浮其间,这时,两条长60米的巨龙倏地腾空而起,时而在荷叶间翻腾,时而在水面上腾跃;两条巨龙又在瞬间变成6条小龙,从荷花到大龙,从大龙到小龙,仅仅10秒钟的时间,非常抢眼。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叶龙天安门前首舞走近参加联欢晚会的谈家三代  长兴百叶龙  本网资料    本网编者按:百叶龙发源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它反映了中国传统龙的精神,寄托着百姓对吉祥升腾的期望,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百叶龙舞蹈表演时的显著特点,是荷花于瞬间突变成龙,这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意境,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形成完美的舞蹈程式。2006年6月,百叶龙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月,百叶龙第4代传人谈小明被文化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广东吴川的民间“飘色”绝技  吴川漂色喜迎2008北京奥运会     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飘色乃“三绝”之首。吴川飘色由来已久,在明末清初时由广东番禺沙湾传入吴川。期间经过吴川民间艺人的精心打造,更显现出飘逸灵巧的风格。飘色,用吴川方言又叫“妖色”,它是运用力学原理,用钢枝作为骨架,巧妙地支撑一个小孩子坐在几米高骨架顶上,小孩身穿鲜艳的古代服装,遮掩了他是坐在上面的实质,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看起来,他们就像在空中飘然欲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湟源排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城古灯    湟源排灯如浑金璞玉,历史悠久,起源于清代中期,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和各民族共同喜爱的一项民俗文化艺术,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也成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排灯艺术之乡”。  起初,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十分醒目。此后,这种名号招牌制作越来越精致华美...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闭幕         新华网成都6月14日电(记者 苑坚、余里)6月13日晚,历时13天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市非遗公园圆满落下了帷幕。截至13日晚统计,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共吸引成都市民和游客520余万人次,拉动主办地成都市各类消费54.2亿元,大大超过了上一届。     热情奔放的非洲丛林鼓舞、精彩的川剧变脸吐火、激昂的踢踏舞……晚会“点亮”了蓉城的夜晚,给观众献上了一道道文化与视觉的盛宴。参加晚会的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粤剧里,有广东旧时光省粤剧院一团在茂名化州黄槐垌村演出,演员在后台化妆。  省粤剧院一团在茂名化州黄槐垌村演出结束后,“粉丝”围到台前,摄影留念。    今年正月十三,是我第一次到一个普通的粤西乡村看戏。想象中,该是一个竹条、麻布编织的戏棚,或者上了年头的祠堂、古戏台,村里到处是祈望丁财两旺,福寿双全的对联。  在想象和景物的飞驰中,到了化州杨梅镇黄槐垌村。平整广阔的农田如浅绿的湖水环绕着农舍,一道道田垄像微风吹起的细浪。但田野屋宇之中,矗立的竟然是“文...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课农村中学 矮寨中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学典礼被聘为特聘教师的传承人(前排)传承人吴腊宝从校长手中接过聘书开学典礼上的民间艺术表演同学们在兴趣特长小组中学习刺绣    本网讯 4月24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人吴腊宝从该镇矮寨中学校长腾树林手中接过聘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特聘教师,她的“湘西苗族民歌”演唱正式编进学校课程表。吴腊宝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而“湘西苗族民歌”在20...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培育―――以贵州为例周必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独树于世界文明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中世代传承,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固化物。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立起民族间和个人间团结、友爱、和谐的良好氛围,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本文即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一)   成都糖画     成都糖画,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流行于四川成都地区的一种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的民间艺术。成都糖画历史悠久,以熔糖为原料的糖画既由《本草纲目》所谓“飨食”演变而来。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其造型特点的糖画艺术,可谓“观之若画,食之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